地包天的形成受遗传因素、不良口腔习惯、乳牙期局部障碍和全身性疾病影响。遗传使子女地包天概率高;吮指、吐舌、偏侧咀嚼等不良口腔习惯会影响颌面发育致地包天;乳牙早失、滞留及上呼吸道疾病等乳牙期局部障碍可引发地包天;内分泌疾病致颌面骨过度生长、营养不良影响骨骼发育也会增加地包天发生概率。
不良的口腔习惯
吮指习惯:儿童长期存在吮指的不良习惯,尤其是拇指吮指。在吮指过程中,会对颌骨的发育产生影响,通常会导致前牙被压向唇侧,而后牙被推向舌侧,久而久之可能引发地包天。一般来说,3岁以前的儿童偶尔吮指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对颌面部发育影响较小,但如果3岁以后仍存在吮指习惯且较为频繁,就容易引起颌面发育的异常。
吐舌习惯:儿童经常吐舌,会使得舌体持续处于异常位置,影响牙齿和颌骨的正常发育。吐舌时,舌体向前伸展,会对正在发育的前牙产生向前的推力,导致前牙不能正常萌出,进而可能造成下颌前突,引发地包天。这种习惯在换牙期的儿童中较为常见,如果不及时纠正,会对地包天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
偏侧咀嚼习惯:长期用一侧牙齿咀嚼食物,会导致两侧颌骨发育不均衡。通常,长期使用的一侧下颌骨会过度发育,而另一侧发育不足,从而出现下颌偏斜,进而引发地包天。例如,儿童可能因为一侧牙齿疼痛等原因长期偏侧咀嚼,随着时间推移,颌面发育逐渐出现异常,导致地包天的发生。
乳牙期的局部障碍
乳牙早失:乳牙因龋齿等原因过早缺失,会导致邻牙向缺牙间隙倾斜移位,使得继承恒牙萌出的位置不足,从而引起牙列不齐,增加地包天发生的风险。当乳牙过早缺失后,相邻的牙齿会向缺牙处移动,占据了恒牙萌出的空间,使得恒牙萌出时没有足够的位置,可能出现错位萌出,导致地包天等牙列畸形。
乳牙滞留:乳牙到了替换时间却没有正常脱落,而继承恒牙已经从另一侧萌出,就会导致恒牙萌出位置异常,出现下颌前突,形成地包天。乳牙滞留会干扰恒牙的正常萌出路径,使得恒牙不能在正常的位置萌出,进而影响整个牙列的排列和颌面的发育。
上呼吸道疾病:儿童患有腺样体肥大等上呼吸道疾病时,会导致鼻腔通气不畅,从而迫使儿童长期用口呼吸。长期口呼吸会影响颌面的发育,使上颌骨发育受到限制,下颌骨相对前突,容易引发地包天。腺样体肥大导致的口呼吸,会改变口腔和颌面的肌肉功能和骨骼发育环境,使得颌面结构朝着不利于正常咬合的方向发展。
全身性疾病
内分泌疾病:如垂体功能亢进,会导致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在儿童时期可能引起颌面骨过度生长,尤其是下颌骨的过度发育,从而增加地包天的发生概率。内分泌系统的异常会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进程,包括颌面骨骼的发育,当生长激素等内分泌激素失衡时,会打破正常的颌面发育平衡,导致地包天等颌面畸形。
营养不良: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间如果营养不良,尤其是缺乏钙、磷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会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包括颌面骨骼的发育。骨骼发育不良可能导致颌骨形态异常,进而引发地包天。例如,缺乏维生素D会影响钙的吸收,导致骨骼钙化不良,影响颌面骨骼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增加地包天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