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相关性真菌感染是化疗致机体免疫抑制引发的真菌感染性疾病,化疗患者尤其是接受特定治疗或操作等的发生率相对高且随化疗强度等上升风险增大,免疫功能抑制、广谱抗生素使用、侵袭性操作及基础疾病等是危险因素,不同部位感染表现不同,可通过微生物学检查等诊断,按真菌种类选抗真菌药治疗,需严格无菌操作、合理用抗生素、提升免疫力等预防,儿童、老年及有基础疾病的化疗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化疗相关性真菌感染的定义
化疗相关性真菌感染是指在接受化疗的患者中,因化疗导致机体免疫功能抑制,从而引发的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特点
化疗患者,尤其是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留置血管导管等的患者,真菌感染发生率相对较高,且随着化疗强度增加及患者免疫抑制程度加重,真菌感染的风险呈上升趋势。
三、危险因素
1.免疫功能抑制:化疗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使机体抵御真菌的能力下降,是真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2.广谱抗生素使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体内正常菌群平衡,增加真菌定植和感染的机会。
3.侵袭性操作:留置血管导管、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为真菌侵入机体提供了途径。
4.基础疾病及其他:患者本身存在的基础疾病(如恶性肿瘤晚期等)、长期住院等因素也会增加真菌感染风险。
四、临床表现
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因感染部位不同而异。例如,肺部真菌感染可出现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等;消化道真菌感染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深部真菌感染可能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出现头痛、意识障碍等症状。
五、诊断方法
1.微生物学检查:包括真菌涂片镜检、真菌培养等,通过检测标本中是否存在真菌及真菌种类来明确诊断。
2.血清学检测:利用血清学方法检测真菌相关抗原或抗体,辅助诊断真菌感染。
六、治疗原则
根据真菌种类选择相应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如侵袭性曲霉病可选用伏立康唑等抗真菌药物,但具体药物选择需依据真菌药敏结果及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七、预防措施
1.严格无菌操作:医护人员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需严格遵守无菌规程,减少真菌侵入机会。
2.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使用,根据病情合理选择抗生素种类及疗程。
3.提升免疫力:对于化疗患者,可通过营养支持等方式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有助于提升机体免疫力。
4.减少侵入性操作: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留置导管等侵入性操作,降低真菌感染风险。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化疗患者:儿童化疗后免疫功能更脆弱,需加强保护性隔离,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真菌的环境及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护理操作,密切观察儿童体温、精神状态等变化,一旦出现疑似真菌感染表现需及时就医。
2.老年化疗患者:老年患者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应注重口腔、皮肤等部位的清洁护理,预防真菌定植,同时在化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感染相关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真菌感染。
3.有基础疾病的化疗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化疗患者,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高血糖环境利于真菌生长繁殖,严格控制血糖水平有助于降低真菌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