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有排便习惯和性状改变、腹痛、腹部肿块及全身症状等表现,通过直肠指检、结肠镜、影像学检查等诊断,治疗包括手术及综合治疗。
一、直肠癌的定义
直肠癌是指从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的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二、发病因素
1.年龄:随着年龄增长,患直肠癌的风险增加,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发病,这与身体各项机能衰退、细胞发生突变等因素相关。
2.生活方式
饮食: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是危险因素,例如过多摄入红肉、加工肉类等,这些食物在肠道内代谢可能产生致癌物质;而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影响肠道蠕动,使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致癌物质与肠道黏膜接触的机会。
运动:缺乏运动的人群患直肠癌风险较高,运动少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身体代谢功能降低,不利于肠道健康。
3.病史:有结直肠腺瘤病史者,其患直肠癌的风险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因为结直肠腺瘤可逐渐恶变发展为直肠癌;此外,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若长期不愈,也会增加直肠癌的发病几率。
三、临床表现
1.排便习惯改变:可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例如有的患者原本排便规律,突然出现每天排便次数增加至3-5次,且大便不成形等情况。
2.大便性状改变:大便变细,可带有黏液、脓血等,当肿瘤破溃出血时,大便中会有暗红色血液或黏液脓血便。
3.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晚期可能出现剧烈腹痛,这与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或肠道梗阻等有关。
4.腹部肿块:当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可在腹部触及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等。
5.全身症状:晚期患者可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消耗症状。
四、诊断方法
1.直肠指检:是诊断直肠癌的简单而重要的方法,约75%的直肠癌可通过直肠指检被发现。医生通过手指触摸直肠,可以了解肿瘤的位置、大小、质地、活动度等情况。
2.结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直肠及结肠内的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直肠癌的重要依据。通过结肠镜可以清晰看到肿瘤的形态、部位等,同时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分析以明确诊断。
3.影像学检查
钡剂灌肠检查:可了解肠道的整体情况,对直肠癌的诊断有一定辅助作用,能发现肠道内的充盈缺损、肠腔狭窄等异常情况。
CT检查:有助于了解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有无肝转移等情况,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MRI检查:对直肠癌的盆腔内侵犯情况显示更为清晰,有助于准确分期。
五、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是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等。根治性手术需切除肿瘤及其周围一定范围的组织和区域淋巴结等;对于无法进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姑息性手术可解决如肠梗阻等问题,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综合治疗:常采用手术联合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化疗可在术前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化疗可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降低复发转移风险;放疗可用于术前使肿瘤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率,或术后用于局部控制肿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