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癌有多种症状,疼痛早期间歇性后渐加重为持续性,不同部位表现不同;骨表面可出现生长快、伴痛的肿块,与良性病变肿块有别;会因破坏骨结构致轻微外力下发生病理性骨折,不同部位影响各异;还会有全身症状,如消瘦、发热、乏力等,消瘦因肿瘤耗营养及影响食欲,发热与肿瘤坏死吸收或免疫反应有关,乏力由肿瘤消耗等多种因素致。
特点:骨癌早期多表现为间歇性疼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逐渐加重,变为持续性疼痛。疼痛程度个体差异较大,可能在夜间更为明显,影响患者休息。例如,在一些骨癌患者中,夜间疼痛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长期如此会影响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对于儿童和青少年,骨癌引起的疼痛可能容易被忽视或误判为生长痛,但骨癌导致的疼痛通常不会随生长发育而缓解,且可能伴有局部的肿胀等其他表现。
不同部位骨癌的疼痛表现:发生在下肢长骨的骨癌,患者可能会在行走或运动时疼痛加剧;发生在脊柱的骨癌,疼痛可能会放射到相应的神经支配区域,引起相应部位的放射性疼痛,还可能影响脊柱的活动功能,导致弯腰、转身等动作受限。
肿块:
表现:骨表面可能会出现肿块或肿胀,随着病情发展,肿块可能会逐渐增大。例如,骨肉瘤患者常可在病变部位触及质地较硬、边界不清的肿块。肿块的出现是由于肿瘤细胞在骨组织内异常增殖,形成占位性病变。对于皮肤较薄的部位,肿块可能更容易被察觉;而对于一些深部的骨组织肿瘤,早期肿块可能不易被触及,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等手段发现。
与其他疾病肿块的区别:骨癌引起的肿块通常生长较快,且可能伴有疼痛等症状,而一些良性病变引起的肿块生长缓慢,边界清晰,一般无疼痛或仅有轻微疼痛。但最终的鉴别需要依靠病理检查等专业手段。
骨折:
发生情况:骨癌会破坏骨的正常结构,导致骨的强度降低,轻微的外力就可能引起骨折,这种骨折被称为病理性骨折。例如,患有骨癌的患者可能在没有明显外伤的情况下,只是日常活动或轻微碰撞就发生了骨折。病理性骨折的发生提示骨癌的病情已经较为严重,因为骨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已经受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
不同部位骨折的影响:发生在承重骨的病理性骨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活动能力,例如发生在股骨的病理性骨折会使患者无法正常行走;而发生在非承重骨的骨折相对来说对肢体功能的影响可能相对较小,但也会影响患者的局部活动和生活质量。
全身症状:
消瘦:随着骨癌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消瘦的症状。这是因为肿瘤细胞的生长需要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同时肿瘤可能会影响患者的食欲,导致患者摄入的营养不足,从而出现体重下降、消瘦的情况。消瘦会使患者的身体抵抗力进一步下降,更容易并发其他感染等并发症。
发热:部分骨癌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的症状,体温一般在38℃左右,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高热。发热的原因可能与肿瘤组织的坏死、吸收有关,也可能是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引起的。如果骨癌患者出现持续发热,需要进一步排查是否存在感染等其他并发症。
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这是由于肿瘤消耗机体能量、贫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乏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使患者难以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