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会引起多种症状,包括排便习惯改变(如排便次数增多、变细)、便血(多为暗红色混有黏液或脓液,与痔疮便血有别)、肠道刺激症状(里急后重、下腹不适或隐痛)以及其他症状(消瘦、乏力、贫血等),不同人群出现相关症状需提高警惕并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
一、排便习惯改变
1.排便次数增多:直肠癌早期可能影响肠道正常蠕动和功能,导致排便次数较以往增加。例如,原本每天1-2次排便,可能变为每天3-4次甚至更多,且无明显诱因。这是因为肿瘤刺激肠道,使肠道频繁受到刺激而产生便意。对于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肠道功能本就相对较弱,更易出现排便次数改变的情况;而有结直肠疾病病史的人群,出现此症状需更警惕直肠癌可能。
2.排便变细:肿瘤生长在直肠内,会占据一定空间,导致肠腔狭窄,使粪便通过时变细。患者可能发现自己的粪便形状与以往不同,变扁、变窄等。年龄较大的人群随着肠道功能逐渐衰退,若出现排便变细情况,应提高关注度,因为年龄因素会增加肠道疾病发生风险,尤其是肿瘤性疾病。
二、便血
1.便血特点:直肠癌引起的便血多为暗红色,可混有黏液或脓液。这是由于肿瘤表面溃烂、出血,血液与肠道内的黏液等混合所致。便血情况可能时有时无,容易被患者忽视。对于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肠道受到刺激,本身就可能存在一定的肠道黏膜损伤风险,若出现便血更应及时排查;女性在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时期,身体状况特殊,若出现便血也不能掉以轻心,需考虑多种可能病因,其中包括直肠癌。
2.与其他疾病便血的区分:痔疮引起的便血通常为鲜红色,多在排便后滴出或喷射而出,与粪便不混合;而直肠癌便血多为暗红色且混有黏液等。通过便血的颜色、是否与粪便混合等特点可初步区分,但最终仍需依靠进一步检查明确。
三、肠道刺激症状
1.里急后重:患者常有频繁的便意,但每次排便量很少,总有排不干净的感觉。这是因为肿瘤刺激直肠末端的神经,导致直肠频繁产生便意。对于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可能会影响肠道神经功能,使肠道敏感性增加,更容易出现里急后重等肠道刺激症状;老年人肠道功能减退,也可能因各种因素导致出现里急后重情况,需仔细鉴别。
2.下腹不适或隐痛:直肠癌早期可能引起下腹的不适或隐痛感,疼痛程度一般较轻,容易被患者误以为是肠道痉挛等其他小问题而忽视。一些有慢性肠道炎症病史的人群,肠道本就处于相对敏感状态,若出现下腹隐痛等情况,要警惕直肠癌的可能,因为炎症基础上发生肿瘤的风险可能增加。
四、其他症状
1.消瘦、乏力:由于肿瘤生长消耗身体能量,患者可能逐渐出现消瘦、乏力的症状。这是因为肿瘤细胞增殖需要大量营养物质,会与正常组织争夺营养,导致患者机体营养状况变差。对于原本身体较为虚弱、营养不良的人群,出现消瘦、乏力等症状时更要排查是否有直肠癌等疾病;青少年若不明原因出现消瘦、乏力,也不能忽视,需进行全面检查。
2.贫血:长期便血会导致慢性失血,从而引起贫血。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头晕、心慌等贫血相关症状。女性本身有月经失血等情况,若再出现直肠癌导致的便血,更容易发生贫血;老年人造血功能相对减退,一旦出现贫血,身体恢复可能相对较慢,更需重视直肠癌的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