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癌,其常见原因有感染因素(细菌如结核杆菌、病毒感染,不同年龄及生活方式人群有差异)和良性疾病(结节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能是癌的情况包括原发于纵隔的恶性肿瘤(如纵隔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和其他部位癌转移至纵隔淋巴结(如肺癌、乳腺癌、食管癌等)。检查与诊断有影像学检查(胸部CT可显示淋巴结大小等,PET-CT助判良恶性)和病理检查(淋巴结穿刺活检和切除活检,前者有假阴性率,后者是金标准)。
感染因素:细菌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引起纵隔淋巴结肿大,有相关研究表明,结核杆菌感染时,机体免疫反应会导致纵隔淋巴结出现炎性增生肿大;病毒感染,例如EB病毒感染等也可能引发纵隔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肿大。不同年龄人群感染因素导致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概率有所不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因病毒感染出现纵隔淋巴结肿大情况;而中老年人可能因结核杆菌感染等原因导致纵隔淋巴结肿大相对较多。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长期营养不良、过度劳累者,更易受到感染影响出现纵隔淋巴结肿大。
良性疾病:结节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多系统肉芽肿性疾病,可累及纵隔淋巴结,导致其肿大;自身免疫性疾病,像类风湿关节炎等,在病情活动时也可能出现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表现。对于良性疾病导致的纵隔淋巴结肿大,需要结合患者具体的临床症状、其他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纵隔淋巴结肿大可能是癌的情况
原发于纵隔的恶性肿瘤:纵隔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可表现为纵隔淋巴结肿大,这类肿瘤细胞起源于纵隔内的淋巴组织,会导致淋巴结异常增生肿大。
其他部位癌转移至纵隔淋巴结:许多其他部位的癌都可能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例如肺癌,肺癌细胞可通过淋巴循环转移至纵隔淋巴结,使其肿大;乳腺癌、食管癌等也常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不同原发癌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概率和特点有所差异,肺癌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相对较为常见,而乳腺癌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则与肿瘤的分期、分子分型等相关。对于有原发癌病史的人群,出现纵隔淋巴结肿大时,癌转移的可能性需要高度警惕,需要进一步通过病理活检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检查与诊断
影像学检查
胸部CT:胸部CT是评估纵隔淋巴结肿大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清晰显示纵隔淋巴结的大小、形态、位置等情况。一般来说,纵隔淋巴结短径大于1cm通常被认为可能存在异常。不同年龄人群纵隔淋巴结的正常大小范围可能略有差异,儿童纵隔淋巴结相对较成年人更容易出现生理性稍大的情况,但如果短径超过一定范围仍需警惕。
PET-CT:PET-CT对于判断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良恶性有一定价值,它可以通过检测组织的代谢活性来区分良性和恶性病变。恶性肿瘤组织通常代谢活跃,在PET-CT上表现为高代谢灶。
病理检查
淋巴结穿刺活检:可以通过细针穿刺纵隔淋巴结获取细胞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明确淋巴结的性质。对于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活检的患者较为适用,但穿刺活检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率。
淋巴结切除活检:对于怀疑为恶性肿瘤转移导致的纵隔淋巴结肿大,有时需要进行淋巴结切除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这是明确纵隔淋巴结肿大性质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