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形成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发展过程包含早期损伤与脂纹形成、纤维斑块形成、粥样斑块形成及并发症阶段,早期有血管内皮损伤等病理改变,后续病变致血管腔狭窄,严重时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及急性缺血事件等严重并发症。
一、动脉硬化的形成原因
(一)危险因素影响
1.高血压:高血压会持续作用于血管壁,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内皮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为脂质等物质进入血管内膜下创造条件,从而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研究表明,长期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血压正常人群。
2.高血脂:当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时,LDL-C易沉积在受损的血管内皮下,逐渐形成脂质条纹等早期病变,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促进动脉硬化进展。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LDL-C血症与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同时还会影响脂质代谢,促使动脉硬化相关的病理过程加速,例如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炎症反应等,进而加速动脉硬化进程。
4.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内皮功能失调,降低血管的修复能力,并且还会影响脂质代谢,导致动脉硬化风险明显增加。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吸烟者动脉硬化的发生率远高于非吸烟者。
5.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的弹性逐渐下降,血管壁的胶原蛋白等成分发生变化,血管的自我修复和调节能力减弱,使得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逐渐升高。一般来说,40岁以上人群动脉硬化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步上升。
6.性别因素: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低于男性;而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失去了雌激素对血管的保护,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显著上升,与男性趋于接近。
二、动脉硬化的发展过程
(一)早期损伤与脂纹形成
首先是血管内皮损伤,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等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液中的脂质(主要是LDL-C)等物质趁机进入内膜下。随后单核细胞等迁入内膜下,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多个泡沫细胞聚集以及细胞外脂质沉积等逐渐形成脂纹,这是动脉硬化的早期病变阶段,此时血管腔通常还未明显狭窄,但已出现病理改变。
(二)纤维斑块形成
在脂纹基础上,病变进一步发展,脂纹处的平滑肌细胞增生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形成纤维帽,覆盖在脂质核心表面,逐渐形成纤维斑块。此时斑块主要由纤维帽和脂质核心组成,血管腔可能开始有轻度狭窄,但一般临床症状尚不明显。
(三)粥样斑块形成
随着病变持续进展,纤维斑块内部的脂质核心不断增大,坏死物质增多,斑块逐渐演变成粥样斑块。粥样斑块内部有大量坏死物质、胆固醇结晶等,外观呈粥样。此时血管腔狭窄程度加重,会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可能开始出现相应器官供血不足的潜在风险。
(四)并发症阶段
当粥样斑块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出现斑块破裂,斑块内的物质暴露于血液中,会触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严重时可导致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器官的急性缺血事件,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可引发急性心肌梗死,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可引发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进一步加重病情,对机体造成严重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