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是听觉系统传音、感音及中枢传导通路病变致听力减退或消失的病症,分类有传导性聋(外中耳病变阻碍声波传入)、感音神经性聋(内耳等病变致无法转化传递神经信号)、混合性聋(传音感音结构均有病变),病因包括先天性遗传或孕期影响及后天感染、噪声暴露、外伤、药物中毒、年龄相关、全身性疾病等,症状有不同程度听力下降伴耳鸣眩晕等,诊断通过病史采集、耳部及听力测试明确,治疗传导性聋针对外中耳病变,感音神经性聋据病因处理并助听等,混合性聋个体化治疗,儿童需早期筛查干预,老年人避免噪声控制基础病,孕期女性预防感染等。
一、耳聋的定义
耳聋是指听觉系统中传音、感音及听觉中枢传导通路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导致听力不同程度减退甚至消失的病症。
二、分类
(一)传导性聋
外耳(如外耳道异物、耵聍栓塞)或中耳(如鼓膜穿孔、中耳炎)的传音结构病变,阻碍声波传入内耳所致。
(二)感音神经性聋
内耳螺旋器、听神经或听觉中枢病变,无法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或传递神经信号至中枢引起。常见原因包括遗传因素致内耳发育畸形、噪声暴露损伤内耳毛细胞、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毒、老年性退变等。
(三)混合性聋
传音与感音结构同时存在病变,如既患有中耳炎又合并老年性内耳退变。
三、病因
(一)先天性因素
遗传因素可致内耳发育畸形;孕期母亲感染风疹、巨细胞病毒等,或接触放射性物质等,可能影响胎儿听觉系统发育。
(二)后天性因素
1.感染:脑膜炎、麻疹、腮腺炎等病毒或细菌感染,可损伤听觉相关结构。
2.噪声暴露:长期处于85分贝以上噪声环境,易损伤内耳毛细胞,引发感音神经性聋。
3.外伤:头部或耳部外伤,可能导致鼓膜破裂、听骨链损伤等。
4.药物中毒: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某些抗肿瘤药物等使用不当可致内耳中毒。
5.年龄相关:随年龄增长,内耳结构与功能逐渐退变,引发老年性聋。
6.全身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致内耳微循环障碍,进而影响听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攻击听觉系统。
四、症状表现
不同程度听力下降,轻度者可能仅对高频声音感知差,重度者几乎听不到外界声音,部分患者伴耳鸣(耳内异常声响)、眩晕等症状。
五、诊断方法
通过详细病史采集,结合耳部检查(耳镜查看外中耳结构)、听力测试(如纯音听阈测试评估听力损失程度,声导抗测试判断中耳功能)等明确耳聋类型与程度。
六、治疗原则
(一)传导性聋
针对外中耳病变,如鼓膜修补术修复穿孔鼓膜、中耳病变手术等恢复传音功能。
(二)感音神经性聋
根据病因处理,如感染性聋需抗感染治疗;药物性聋停用耳毒性药物;可通过佩戴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等改善听力,自身免疫性聋可能需免疫调节治疗。
(三)混合性聋
综合考虑传音与感音部分病变,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
新生儿应通过听力筛查早期发现耳聋,因儿童处于语言发育关键期,耳聋会严重影响语言发展,需尽早干预,如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并配合语言训练。
老年人
避免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定期检查听力,必要时佩戴合适助听器改善生活质量。
孕期女性
孕期注意预防感染,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可能影响胎儿听觉发育的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