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是颈动脉血管壁上由脂质等构成的动脉粥样硬化表现,与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密切相关,分稳定与不稳定斑块,可致颈动脉狭窄引发脑缺血等危害,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检查方法有颈动脉超声、颈动脉CTA或MRI血管造影,特殊人群如老年人需定期检查并控基础病,有基础病者要控相关指标,吸烟者需戒烟,肥胖人群要控体重。
一、颈动脉斑块的定义
颈动脉斑块是颈动脉血管壁上形成的异常沉积物,主要由脂质、单核细胞、平滑肌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等成分构成,是动脉粥样硬化在颈动脉局部的表现形式。
二、形成机制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密切相关。当血管内皮受损时(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损伤内皮),血液中的脂质(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易侵入内膜下,随后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聚集并转化为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迁移并合成细胞外基质,逐步形成斑块,此过程伴随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等病理变化。
三、分类及特点
(一)稳定斑块
纤维帽较厚,斑块内部以纤维组织为主,脂质成分少,破裂风险低,通常不会迅速导致严重的血管事件,但需长期监测。
(二)不稳定斑块
纤维帽薄且脆弱,斑块内部脂质核心大,易发生破裂,破裂后会触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进而导致颈动脉急性狭窄或闭塞,显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
四、危害
颈动脉斑块可导致颈动脉狭窄,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引发头晕、视物模糊等脑缺血症状,严重时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如脑梗死,危及生命并可能遗留神经功能缺损(如肢体瘫痪、言语障碍等)。
五、相关危险因素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内皮功能逐渐减退,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升高,≥50岁人群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
(二)性别因素
一般男性颈动脉斑块患病率略高于女性,可能与雄激素影响脂质代谢等因素相关。
(三)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促进斑块形成;高脂饮食导致血脂异常,增加脂质在血管壁沉积风险;缺乏运动、肥胖等也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四)基础疾病因素
高血压可损伤血管内皮,加速斑块进展;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异常易引发血管病变,促进斑块形成;高血脂(尤其是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是斑块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六、检查方法
(一)颈动脉超声
简便无创,可初步显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及是否造成血管狭窄等,是颈动脉斑块筛查的常用首检方法。
(二)颈动脉CTA或MRI血管造影
能更精准评估斑块与血管的关系、血管狭窄程度等,为进一步治疗方案制定提供详细信息。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需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等检查,密切监测斑块变化,同时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生活中注意适度运动、低盐低脂饮食。
(二)有基础疾病人群
高血压患者需严格控制血压,遵医嘱规律服药;糖尿病患者需平稳控制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高血脂患者应调整饮食并必要时使用调脂药物,将血脂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三)吸烟者
强烈建议戒烟,吸烟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可显著降低斑块进展及相关血管事件风险。
(四)肥胖人群
应通过合理饮食(控制热量摄入、减少高脂高糖食物)和适度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控制体重,减轻肥胖对血管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