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槽症是拔牙术后常见并发症,通常发生在拔牙后2~3天,核心风险期为2~10天,其表现为拔牙窝内血凝块脱落或未形成致骨壁暴露引发剧痛,核心机制是局部血供不足、感染或创伤过大破坏血凝块稳定性。约80%病例发生于术后第3天,少数因慢性感染或全身因素延迟出现。复杂阻生智齿拔除、吸烟、女性激素波动、糖尿病、术后护理不当等会增加风险,妊娠期女性、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抗凝药者需特别注意。预防措施包括手术优化、术后管理和疼痛监测。一旦确诊需局部清创并重新形成血凝块,治疗包括拔牙窝搔刮、局部填塞、口服抗炎药等。患者自我观察要点包括疼痛性质、口腔异味和愈合延迟。高危人群需加强术后护理与监测,通过微创手术、规范术后行为及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发生率,出现可疑症状需及时就医。
一、干槽症的定义与发生时间
干槽症(AlveolarOsteitis)是拔牙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拔牙窝内血凝块脱落或未形成,导致骨壁暴露并引发剧烈疼痛,通常发生在拔牙后2~3天。其核心机制是局部血供不足、感染或创伤过大破坏血凝块稳定性。
二、干槽症的高危时间窗口
1.早期高发期(术后24~72小时):约80%的干槽症病例发生于拔牙后第3天,此时血凝块尚未完全机化,若因剧烈漱口、吸烟或外力触碰导致脱落,易引发感染。
2.延迟高发期(术后4~10天):少数病例因慢性感染或全身因素(如免疫力低下)导致症状延迟出现,需警惕术后1周内的持续性疼痛。
三、影响干槽症发生的关键因素
1.手术创伤程度:复杂阻生智齿拔除(如埋伏牙、水平阻生)因需切开牙龈、去除骨组织,创伤更大,干槽症风险增加3~5倍。
2.患者全身状态:吸烟者风险增加4倍(尼古丁抑制血管生成);女性因激素波动(如经期拔牙)风险升高;糖尿病患者因免疫功能受损,愈合延迟。
3.术后护理不当:术后24小时内吸烟、频繁漱口、使用吸管或剧烈运动均可导致血凝块脱落。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妊娠期女性:因激素水平变化,拔牙后干槽症风险较高,建议妊娠中期(14~28周)处理智齿,并加强术后抗炎护理。
2.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8mmol/L者拔牙前需调整血糖,术后密切监测拔牙窝愈合情况,必要时局部使用抗生素凝胶。
3.长期服用抗凝药者:如阿司匹林、华法林使用者,需术前与心内科、口腔科联合评估停药风险,避免术后出血与干槽症双重风险。
五、干槽症的预防措施
1.手术优化:微创拔牙技术(如超声骨刀)可减少骨组织损伤,降低风险。
2.术后管理:术后24小时内避免漱口、吸烟、剧烈运动;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如头孢类、甲硝唑)。
3.疼痛监测:若术后3天出现放射性剧痛、拔牙窝空虚或有腐败臭味,需立即复诊,避免延误治疗。
六、干槽症的治疗原则
一旦确诊,需局部清创并重新形成血凝块。治疗包括:
1.拔牙窝彻底搔刮,去除坏死组织;
2.局部填塞碘仿纱条或抗生素凝胶;
3.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疼痛。
七、患者自我观察要点
1.疼痛性质:干槽症疼痛为持续性剧痛,夜间加重,普通止痛药无效;
2.口腔异味:拔牙窝出现腐败性臭味;
3.愈合延迟:术后1周拔牙窝仍无肉芽组织覆盖。
干槽症的核心风险期为拔牙后2~10天,高危人群需加强术后护理与监测。通过微创手术、规范术后行为及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发生率。若出现可疑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发展为慢性骨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