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介绍 龋齿是什么意思
龋齿是由细菌、饮食、宿主和时间等多因素致牙体硬组织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出现色形质改变,病因含菌斑致龋菌产酸、糖类食物及矿物质摄入影响、牙齿自身与唾液因素、作用时间,临床表现初期有白垩色斑块,进展期有龋洞及刺激敏感,危害包括局部累及牙髓根尖周炎牙齿缺失、全身成病灶感染,预防要口腔卫生维护、饮食控制、定期口腔检查及特殊人群如儿童家长助养成习惯、老年人修复缺失牙。
一、定义
龋齿是一种由细菌、饮食、宿主和时间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牙体硬组织进行性破坏的慢性疾病,其本质是牙体硬组织中的无机物脱矿和有机物分解,导致牙齿出现色、形、质的改变。
二、病因
1.细菌因素:菌斑中的致龋菌是关键,如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等。这些细菌能利用食物中的糖类产酸,酸持续作用于牙齿硬组织,使牙齿硬组织中的钙、磷等无机物逐渐溶解,从而破坏牙体结构。
2.饮食因素:糖类食物是细菌产酸的底物,频繁摄入含糖食物(如糖果、甜饮料等)会增加龋齿发生风险。此外,饮食中的矿物质(如钙、磷、氟等)摄入不足或比例不当也与龋齿相关,氟元素能增强牙齿抗龋能力,缺乏时易患龋。
3.宿主因素:牙齿的形态、结构、矿化程度以及唾液的量和成分等影响龋齿发生。比如,牙齿排列不整齐、窝沟深的人易滞留菌斑和食物残渣,增加患龋几率;唾液分泌量少或成分异常(如唾液中缓冲能力差等)会降低口腔自洁和抗龋能力。
4.时间因素:龋齿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让细菌、饮食等因素持续作用于牙齿,从初期的牙釉质脱矿到形成明显龋洞,通常需要数周至数年不等。
三、临床表现
1.初期表现:牙齿表面出现白垩色斑块,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此时若及时采取措施(如清洁口腔、使用含氟制剂等),有可能阻止病变进一步发展。
2.进展期表现:随着龋病发展,牙齿硬组织破坏加重,会形成龋洞,龋洞内常有食物残渣堆积。患者可出现对冷、热、甜、酸等刺激敏感的症状,若刺激去除后敏感症状很快消失,说明龋损还未累及牙髓;若刺激去除后仍有较长时间的不适,可能已波及牙髓。
四、危害
1.局部危害:龋齿若不及时治疗,病变会继续向深层发展,累及牙髓引起牙髓炎,出现剧烈疼痛;进一步发展可导致根尖周炎,引起牙龈肿胀、面部肿胀等,还可能造成牙齿缺失,影响咀嚼功能和美观。
2.全身危害:严重的龋齿可能成为病灶感染,引发全身性疾病,如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尤其对于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全身健康受影响的风险更高。
五、预防措施
1.口腔卫生维护:每天早晚正确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可选择含氟牙膏,能有效增强牙齿抗龋能力;使用牙线或间隙刷清洁牙缝,清除食物残渣和菌斑。
2.饮食控制:减少含糖食物和饮料的摄入频率,尤其是儿童,避免频繁进食糖果、巧克力、甜饮料等;增加富含钙、磷、氟等矿物质食物的摄入,如牛奶、豆制品、鱼虾、新鲜蔬菜水果等。
3.定期口腔检查: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现早期龋损并采取防治措施;儿童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干预。
4.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家长应帮助儿童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如3岁左右开始学习刷牙,监督刷牙过程保证清洁效果;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窝沟封闭,预防窝沟龋。
老年人: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及时修复缺失牙齿,避免因牙齿缺失导致咀嚼功能下降,进而影响食物消化吸收,同时减少因余留牙负担加重引发的龋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