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常见病因包括高血压(是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约70%-80%患者伴高血压,中老年人及不良生活方式者更易受其影响,需积极控压)、遗传性血管病变(如马方综合征等致主动脉壁薄弱易发病,有家族史者需筛查)、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是重要病理基础,机制不明,长期不良刺激可能加速进程,需定期检查)、医源性因素(如介入操作、心脏外科手术不当可致,医生需遵规范降低风险)、创伤(胸部创伤致主动脉直接损伤引发,高危人群需做好防护)
1.高血压
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会使主动脉壁承受过高的压力,导致主动脉中层发生囊性坏死等病理改变,使得主动脉壁的强度和韧性下降,容易发生夹层分离。据相关研究统计,约70%-80%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伴有高血压。无论是原发性高血压还是继发性高血压,长期血压控制不佳都会增加主动脉夹层的发病风险。在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逐渐减退等因素,更容易受到高血压对主动脉的不良影响;从生活方式角度,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进一步加重高血压,从而间接增加主动脉夹层的发病几率。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积极控制血压是预防主动脉夹层的重要措施。
2.遗传性血管病变
某些遗传性疾病会影响主动脉壁的结构和功能。例如马方综合征,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体内的原纤维蛋白-1基因发生突变,导致主动脉壁中层的弹性纤维发育不良,使主动脉壁变得薄弱,容易发生扩张和夹层。其他如埃勒-当洛斯综合征等遗传性血管病变也会对主动脉壁的完整性产生影响,增加主动脉夹层的发生风险。这类患者往往有家族遗传病史,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可能就会出现一些相关的血管异常表现,随着年龄增长,主动脉夹层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对于有遗传性血管病变家族史的人群,需要进行基因检测等相关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
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是主动脉夹层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可能与主动脉壁的滋养血管病变、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的变性等因素有关。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会使主动脉壁的弹性降低,强度减弱,在承受血流压力时容易发生撕裂,进而导致主动脉夹层的形成。这种病理改变可以在一些先天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见到,也可见于一些病因不明的患者。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的不良刺激可能会加速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的进程,例如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可能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血管的稳定性。对于存在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潜在风险的人群,需要定期进行心血管系统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主动脉夹层的迹象。
4.医源性因素
一些医疗操作也可能导致主动脉夹层。例如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主动脉造影等介入性操作,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损伤主动脉壁,引发主动脉夹层。此外,心脏外科手术过程中,对主动脉的操作也有一定的几率导致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在进行这些医疗操作时,医生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以降低医源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生风险。对于需要接受相关医疗操作的患者,在操作前医生会充分评估风险,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
5.创伤
胸部创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造成的胸部撞击伤,可能会直接损伤主动脉,导致主动脉夹层的发生。这种情况下,强大的外力作用使主动脉壁受到突然的牵拉或撕裂,从而引发夹层。对于有胸部创伤风险的人群,如从事高危职业的人员等,需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以减少创伤导致主动脉夹层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