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齐是心脏跳动节律或频率异常,常见生理性因素如剧烈运动等及病理性因素含心脏疾病、其他系统疾病,类型有窦性、房性、室性、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表现有心悸等症状,风险因素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检查诊断包括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血液检查、心脏超声等检查。
一、定义
心律不齐是指心脏跳动的节律或频率出现异常,正常心脏跳动遵循一定的节律与频率,当心脏的起搏点、传导通路等出现问题时,就会表现为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的情况。
二、常见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大量饮酒、饮用咖啡或浓茶等,可导致暂时性心律不齐,这是因为这些因素会影响心脏的神经调节和电生理活动,一般去除相关诱因后可恢复正常。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脏疾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影响心肌供血,可引发心律不齐;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会改变心肌结构和功能,导致心律异常;心肌炎患者心肌受炎症损伤,也可能出现心律不齐;此外,先天性心脏病等也可能伴随心律不齐表现。
2.其他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机体代谢,影响心脏功能,从而引发心律不齐;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等,会干扰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律不齐。
三、类型
(一)窦性心律不齐
常见于青少年,多为生理性,与呼吸节律有关,一般无明显临床意义,通常无需特殊处理。
(二)房性心律失常
包括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等,房性早搏可偶发或频发,房性心动过速则表现为较快的房性心律。
(三)室性心律失常
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室性早搏较为常见,室性心动过速相对严重,可能影响心脏泵血功能。
(四)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
起源于房室交界区的心律异常情况,如房室交界性早搏等。
四、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自觉心跳异常)、胸闷(胸部有压迫感等不适)、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黑矇(短暂视物模糊)、晕厥(突然失去意识)等情况,具体表现因心律不齐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异。
五、风险因素
(一)年龄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逐渐退变,相对更易出现病理性心律不齐;而青少年生理性窦性心律不齐较为常见。
(二)性别
某些心脏疾病导致的心律不齐在男性和女性中的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某些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在男女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特点,但这并非绝对的性别特异性导致心律不齐的直接原因,而是心脏疾病本身在不同性别患者中的表现差异。
(三)生活方式
长期熬夜、过度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心律不齐的发生风险,因为这些因素会影响心脏的正常代谢和神经调节。
(四)病史
有心脏基础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史者,由于自身疾病已改变机体的生理状态,更易发生心律不齐。
六、检查诊断
(一)心电图检查
这是诊断心律不齐的重要手段,可明确心律不齐的类型,如能捕捉到发作时的心电图,对诊断价值更大。
(二)动态心电图(Holter)
可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发现短暂发作的心律不齐情况,有助于全面评估心脏电活动。
(三)血液检查
包括电解质(如钾、钠、氯等)检测,以排查电解质紊乱导致的心律不齐;甲状腺功能检查,用于判断是否因甲状腺功能异常引起心律不齐等。
(四)心脏超声
通过心脏超声检查可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情况,有助于发现心脏结构性病变导致的心律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