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穿孔是中耳与外耳道间鼓膜破损致屏障功能受损,外伤因素有不当挖耳、耳部暴力冲击、气压伤,感染因素是急慢性中耳炎未控或反复发作,主要症状有耳部不适(外伤致耳痛、少量流血、闷塞感,感染相关伴耳痛、流脓)和听力影响(听力下降、耳鸣),分类分外伤性(外力致、穿孔规则、小穿孔症状局限)和病理性(耳部病变致、形态多样、伴长期炎症表现),检查用耳内镜看穿孔情况、听力学查听力损失,治疗外伤性小穿孔保持耳道清洁干燥多可自愈,感染性穿孔先控感染,经久不愈大穿孔可手术修复,预后及时处理多好,未及时则听力下降等,儿童需防耳部受伤、及时治中耳炎,老年人恢复慢、要注意耳部卫生,有基础病需控血糖。
一、定义
鼓膜穿孔是指位于中耳与外耳道之间的鼓膜出现破损的状态,可由多种因素引发,导致中耳与外耳道之间的正常屏障功能受损。
二、常见病因
(一)外伤因素
1.不当挖耳:使用尖锐器具挖耳时操作不当,容易直接损伤鼓膜;2.耳部暴力冲击:如掌击耳部、头部受到撞击等,可致鼓膜破裂;3.气压伤:乘坐飞机、潜水等时,气压变化过大可引起鼓膜穿孔,常见于飞机急速升降或潜水深度变化时。
(二)感染因素
急性中耳炎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炎症持续刺激可导致鼓膜穿孔;慢性中耳炎长期反复发作,中耳内炎症反复刺激鼓膜,也易引发鼓膜穿孔。
三、主要症状
(一)耳部不适
外伤导致的鼓膜穿孔可能出现耳痛,初期多为剧烈疼痛,随后可稍缓解,同时可能伴有耳道少量流血、耳内闷塞感;感染相关的鼓膜穿孔常伴有耳痛,且可出现耳道流脓等表现。
(二)听力影响
无论是外伤还是感染引起的鼓膜穿孔,均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还可能伴随耳鸣症状,影响患者的正常听力交流及生活。
四、分类情况
(一)外伤性鼓膜穿孔
多因明确的外力作用引起,穿孔形态常较规则,如呈裂隙状等,若为单纯外伤导致且穿孔较小,初期耳部症状相对局限。
(二)病理性鼓膜穿孔
由耳部病变导致,如慢性中耳炎引发的穿孔形态多样,可能伴随鼓膜增厚、边缘不整齐等表现,且常伴随耳部长期炎症相关表现,如反复流脓等。
五、检查方法
(一)耳内镜检查
通过耳内镜可直接观察鼓膜穿孔的部位、大小、形态等,是诊断鼓膜穿孔的重要手段,能清晰呈现鼓膜破损的具体情况。
(二)听力学检查
利用纯音测听等听力学检查方法,了解听力损失的程度及类型,有助于评估鼓膜穿孔对听力的影响程度。
六、治疗原则
(一)外伤性小穿孔
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避免进水,防止继发感染,多数外伤性小穿孔可自行愈合。
(二)感染性鼓膜穿孔
首先控制感染,根据病情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来消除中耳炎症,对于经久不愈的大穿孔等情况,可考虑通过手术进行鼓膜修复。
七、预后情况
及时合理处理的话,多数患者预后较好,可有效改善听力等问题,耳部相关症状能得到控制;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导致听力持续下降、反复耳部感染等不良后果,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因其鼓膜相对薄嫩,玩耍时需避免耳部受伤,如避免孩子将异物塞入耳道等;患中耳炎时要及时就医规范治疗,防止炎症迁延发展为鼓膜穿孔,且儿童恢复相对较快,但仍需密切关注耳部恢复情况。
(二)老年人
鼓膜穿孔后恢复相对缓慢,要更加注意耳部卫生,保持外耳道清洁,避免再次损伤;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老年人,需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耳部组织的修复,要定期监测血糖并积极控制,以利于耳部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