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症状因病情发展阶段等因素不同,包括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如排便次数增多、腹泻或便秘交替、粪便形状改变及便血)、腹痛(早期不明显,后期有隐痛、梗阻时阵发性绞痛等,与饮食、家族史、年龄等有关)、腹部肿块(肿瘤达一定大小且位置表浅时可触及,与多种因素有关)、全身症状(贫血、消瘦乏力)、肠梗阻症状(不完全性与完全性肠梗阻表现不同,老年人症状更不典型需警惕)
一、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
排便次数增多:早期可能出现排便次数比平时增加的情况,这是因为肿瘤刺激肠道,导致肠道蠕动功能紊乱。例如一些患者可能从每天1-2次排便变为3-4次,甚至更多,但具体次数因个体差异而异。
腹泻或便秘交替:肿瘤生长影响肠道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以及蠕动节律,可使患者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现象。比如一段时间可能每天腹泻数次,而后又出现长时间的便秘,这是由于肿瘤对肠道局部环境的改变,干扰了正常的肠道运动和分泌功能。
粪便形状改变:粪便可能变细,这是因为肿瘤占据肠道空间,使粪便通过时受到挤压。另外,还可能出现便血情况,多为暗红色血便,这是由于肿瘤表面溃烂出血,血液与粪便混合所致,出血量少时可能仅在粪便表面看到少量血丝,随着病情进展,出血量可能增多。
二、腹痛
定位与性质:早期腹痛症状多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腹部隐痛,疼痛部位多与肿瘤所在部位相关,如右侧结肠癌多表现为右下腹隐痛,左侧结肠癌则多为左下腹隐痛或胀痛。疼痛性质可为持续性隐痛,也可因肿瘤导致肠道梗阻而出现阵发性绞痛,当肿瘤穿孔时可出现剧烈的腹痛,呈弥漫性全腹痛。
与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关系: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患结肠癌风险相对较高,且腹痛等症状可能更易出现。而有结肠癌家族病史的人群,本身携带相关基因缺陷,其腹痛等症状出现的时间可能相对较早,且症状可能更具隐匿性,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对于老年人,由于机体反应相对迟钝,腹痛症状可能不如年轻人典型,容易被忽视,需要格外关注。
三、腹部肿块
可触及情况:当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且位置较表浅时,可在腹部触及肿块。肿块质地多较硬,表面不光滑,可活动度因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情况而异。若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则肿块活动度差。但腹部肿块的触及并非在所有结肠癌患者中都能出现,其出现与否与肿瘤的部位、大小以及患者的体型等因素有关。例如瘦长体型的患者可能相对更容易触及腹部肿块,而肥胖患者由于腹部脂肪厚,可能较难触及。
四、全身症状
贫血: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患者出现贫血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这是因为肿瘤出血,机体持续丢失血液中的红细胞等成分,进而影响氧气的运输和供应,使患者出现一系列贫血相关的全身不适。
消瘦、乏力:肿瘤是一种消耗性疾病,会消耗机体大量营养物质,导致患者出现消瘦、体重下降,同时伴有乏力感,患者会感觉体力明显不如以前,活动耐力下降。这与肿瘤细胞摄取机体大量营养物质进行生长繁殖,以及肿瘤导致患者食欲减退等因素有关。
五、肠梗阻症状
不完全性与完全性肠梗阻表现:当肿瘤导致肠道部分梗阻时,可出现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呕吐症状相对较轻;而完全性肠梗阻时,呕吐症状明显,呕吐物可含有粪臭味,腹胀加剧,腹痛呈持续性剧烈绞痛,同时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老年人由于肠道功能本身有所减退,发生肠梗阻时症状可能更不典型,更需要警惕,一旦出现上述疑似肠梗阻表现,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为结肠癌等疾病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