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防治涵盖生活方式干预(遵循低脂低糖高纤维饮食、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严格戒烟限酒)、药物治疗(血脂异常用他汀类调脂、高血压用ACEI或ARB类降压、糖尿病用降糖药控血糖)、手术治疗(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时介入或外科手术),还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老年人密切监测兼顾多器官功能用药,女性关注雌激素变化及健康生活方式,基础病患者严格控病定期复诊,儿童青少年培养健康生活方式预防)。
一、生活方式干预
1.合理饮食:遵循低脂、低糖、高纤维饮食原则,减少饱和脂肪酸(如动物油、肥肉等)和胆固醇(如动物内脏、蛋黄等)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如富含维生素C、膳食纤维的柑橘类、绿叶菜等)、全谷物(如燕麦、糙米等)的摄取,研究表明地中海饮食模式(富含橄榄油、鱼类、坚果等)可改善血脂及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动脉硬化风险。
2.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有助于延缓动脉硬化进展。建议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长。
3.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进程,应严格戒烟;过量饮酒可升高血压、血脂,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1克酒精≈10毫升啤酒或5毫升白酒或15毫升葡萄酒)。
二、药物治疗
1.调脂药物:对于血脂异常(尤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患者,常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此类药物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能有效延缓动脉硬化进展。
2.降压药物:高血压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需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如贝那普利、氯沙坦等),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需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减轻血管压力,延缓动脉硬化发展。
3.降糖药物: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会损伤血管,需使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如二甲双胍等,使血糖达标(空腹血糖4.4~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以减少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延缓动脉硬化进程。
三、手术治疗
1.介入治疗:当动脉硬化导致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时,可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植入血管支架,或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等,通过扩张狭窄血管或植入支架恢复血管通畅,改善血流。
2.外科手术:对于复杂的动脉硬化病变,如严重的颈动脉狭窄等,可考虑外科旁路移植术,通过建立旁路血管绕过狭窄或闭塞部位,恢复脑部或相应器官的血液供应,但需严格评估患者病情及手术风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动脉硬化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需更密切监测血脂、血压、血糖等指标,治疗上需兼顾多器官功能,药物使用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优先选择对器官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2.女性:更年期前后雌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动脉硬化进程,绝经后女性需关注激素水平,必要时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激素补充治疗,但需权衡利弊;同时注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动脉硬化发生发展。
3.基础病史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的患者,需严格控制基础病,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以降低动脉硬化相关并发症风险;儿童青少年虽动脉硬化相对少见,但肥胖、高脂饮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可能埋下隐患,应从小培养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动脉硬化早期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