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搭桥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通过建立血管旁路通道恢复心肌血供的外科手术,核心原理是利用患者自身血管连接主动脉与冠状动脉远端,可改善心肌缺血等症状并降低相关风险。其适应症包括左主干病变或三支血管病变等,患者选择需考虑年龄、合并症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手术过程涉及麻醉、体位、血管获取及桥血管连接等要点,术后需持续监护与治疗并预防并发症。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及肾功能不全患者需特别注意。康复计划包括术后活动安排及心脏康复训练,长期随访需复查桥血管通畅性,同时生活方式干预是关键。该手术效果依赖严格适应症选择、精细手术操作及术后长期管理,患者需在医师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一、心脏搭桥手术的定义与基本原理
心脏搭桥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一种通过建立血管旁路通道,绕过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部位,恢复心肌血供的外科手术。其核心原理是利用患者自身血管(如乳内动脉、桡动脉或大隐静脉)作为“桥梁”,将主动脉与冠状动脉远端连接,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症状,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风险。
二、手术适应症与患者选择标准
1.适应症:
左主干病变或三支血管病变(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0%)。
左心室功能受损(射血分数<35%)或合并糖尿病的多支血管病变。
介入治疗(如支架植入)失败或复发者。
2.患者选择因素:
年龄:高龄(>75岁)患者需综合评估手术风险与获益,需通过心脏超声、肺功能等检查评估耐受性。
合并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需术前优化管理,如控制血糖、改善肺功能。
生活方式:吸烟者需术前戒烟至少4周,以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三、手术过程与技术要点
1.麻醉与体位:全身麻醉,仰卧位,胸部消毒铺巾。
2.血管获取:
乳内动脉:常用于前降支搭桥,远期通畅率高(10年通畅率>90%)。
大隐静脉: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但远期通畅率较低(5年通畅率约50%~60%)。
3.桥血管连接:
体外循环辅助:适用于复杂病变,需心脏停搏,但创伤较大。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手术,减少脑损伤风险,但技术要求高。
四、术后管理与并发症预防
1.监护与治疗:
持续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心率及中心静脉压。
术后早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及他汀类药物,预防桥血管闭塞。
2.常见并发症:
出血:与抗凝治疗相关,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感染:术后切口感染率约1%~3%,糖尿病患者风险更高,需严格无菌操作。
认知功能障碍:体外循环患者发生率约20%~60%,需早期康复干预。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术前需评估认知功能,预防术后谵妄。
术后康复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心功能不全。
2.女性患者:
女性患者术后桥血管再狭窄风险高于男性,需更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如低脂饮食、戒烟)。
3.肾功能不全患者:
对比剂使用可能加重肾损伤,需术前水化治疗,术后监测肌酐水平。
六、康复与长期随访
1.康复计划:
术后1周内可下床活动,2~4周逐渐恢复日常活动。
心脏康复训练(如运动疗法)可改善心肺功能,降低再住院率。
2.长期随访:
术后1年、3年、5年需复查冠状动脉CT或造影,评估桥血管通畅性。
生活方式干预(如控制体重、戒烟、限酒)是长期获益的关键。
心脏搭桥手术是治疗严重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但其效果依赖于严格的适应症选择、精细的手术操作及术后长期管理。患者需充分了解手术风险与获益,并在医师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