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早搏是心脏电活动异常导致的过早搏动,分房性、室性、交界性三种类型,健康人群中偶发房性早搏常见,室性早搏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检出率较高;其典型症状有心悸感、胸闷不适、头晕乏力等,还有RonT现象室早、多源性室早等特殊类型表现;伴随症状有器质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药物相关表现;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儿童、孕妇症状各有特点;出现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显示室早>1000次等情况需立即就诊,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等人群建议定期随访。
一、心脏早搏的基本概念与常见类型
心脏早搏(又称期前收缩)是心脏电活动异常导致的过早搏动,分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和交界性早搏三种类型。其发生机制为心房、心室或房室交界区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打断正常窦性心律。临床数据显示,健康人群中约60%存在偶发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检出率可达30%~50%。
二、典型症状表现及发生机制
1.心悸感
患者主观描述为心脏“漏跳”或“停跳”,实际是早搏后长间歇导致代偿性心动过速。机制研究显示,早搏后心室充盈时间延长,引发下一拍心肌收缩力增强,产生强烈搏动感。此症状在室性早搏中更显著,因心室收缩异常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大。
2.胸闷不适
多见于频繁早搏或合并基础心脏病患者。研究证实,每分钟早搏次数超过6次时,冠状动脉灌注时间缩短,心肌氧供需失衡,导致胸骨后压迫感。老年患者因血管弹性下降,症状出现阈值更低。
3.头晕乏力
严重早搏(如成对室早、短阵室速)可引起每搏输出量下降15%~30%,导致脑供血不足。动态心电图监测显示,24小时早搏负荷超过10%时,患者日间嗜睡发生率增加2.3倍。
4.特殊类型表现
(1)RonT现象室早:QRS波群落在前一心搏T波顶峰上,易诱发室颤,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伴抽搐。
(2)多源性室早:不同形态QRS波交替出现,提示心肌电活动广泛紊乱,常伴胸痛症状。
三、伴随症状与鉴别要点
1.器质性心脏病相关表现
冠心病患者早搏多伴胸痛放射至左肩,心肌病患者可见活动后呼吸困难。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射血分数<40%时,早搏相关症状发生率提高3倍。
2.电解质紊乱表现
低钾血症(血钾<3.5mmol/L)患者早搏呈二联律或三联律,伴肌无力、肠麻痹。高钙血症(血钙>2.75mmol/L)则以房性早搏为主,伴多尿、口渴。
3.药物相关表现
洋地黄中毒患者早搏呈双向性或并行心律,伴黄视、绿视。三环类抗抑郁药过量时,QT间期延长与室早同时出现。
四、特殊人群症状特点
1.老年人
因窦房结功能减退,早搏后常出现长时间代偿间歇,导致头晕、黑矇发生率较年轻人高40%。合并颈动脉狭窄者,脑缺血症状更严重。
2.儿童
多表现为突然叹息样呼吸或活动中断,学龄前儿童常无法准确描述心悸。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早搏多与体位改变相关,仰卧位时发生率增加25%。
3.孕妇
妊娠晚期血容量增加30%~50%,早搏相关心悸症状在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时加重。子痫前期患者早搏伴头痛、视物模糊需警惕脑水肿。
五、症状评估与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诊:
(1)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显示室早>1000次或成对室早>10次
(2)早搏伴随晕厥、持续胸痛>15分钟
(3)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基础疾病
(4)电解质检测显示血钾<2.8mmol/L或>5.5mmol/L
建议定期随访人群:
(1)结构性心脏病患者每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
(2)特发性室早患者每6个月评估左室功能
(3)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者每月监测肝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