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属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核心特征是长期持续性血压升高,需长期管理。慢性病特征与高血压的关联性体现在病程持续性(多数患者需终身治疗)、病因复杂性(多因素交互作用)及并发症风险(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高血压慢性病管理核心策略包括非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危险因素控制)和药物治疗(根据指征启动,个体化选择药物)。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及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患者有各自管理要点。长期管理高血压需定期随访、监测相关指标,血压控制达标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高血压管理需贯穿终身,通过非药物与药物干预结合降低并发症风险,患者应主动参与并与医疗团队共同制定个体化方案。
一、高血压属于慢性病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各国慢性病分类标准,其明确被归类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其核心特征为长期持续性血压升高(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需通过长期管理控制病情,而非短期治愈。
二、慢性病特征与高血压的关联性
1.病程持续性
高血压病程通常超过3个月,且多数患者需终身治疗。临床研究表明,未经干预的高血压患者中,仅5%~10%可能因生活方式改善或体重减轻实现血压正常化,而90%以上需长期药物或非药物干预。
2.病因复杂性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涉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因素交互作用。例如,家族史可使患病风险增加2~3倍;高盐饮食(每日钠摄入>6g)可使血压升高5~10mmHg;肥胖(BMI≥28kg/m2)者高血压发病率是正常体重者的2~3倍。
3.并发症风险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研究显示,收缩压每升高20mmHg或舒张压每升高10mmHg,心血管疾病风险翻倍。具体并发症包括:
心脏:左心室肥厚、冠心病、心力衰竭
脑: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肾脏:慢性肾病、肾衰竭
三、高血压慢性病管理的核心策略
1.非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限盐(每日<5g)、控制体重(BMI18.5~23.9kg/m2)、增加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危险因素控制:戒烟、限酒(男性每日酒精<25g,女性<15g)、心理平衡
2.药物治疗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启动药物治疗的指征包括:
血压≥160/100mmHg
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
心血管风险分层为高危或很高危
常用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等,需根据患者年龄、合并症及耐受性个体化选择。
四、特殊人群管理要点
1.老年患者(≥65岁)
血压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至<150/90mmHg,合并认知障碍或体位性低血压者需进一步个体化
优先选择长效制剂,避免夜间血压骤降
2.妊娠期高血压
需严密监测,目标血压<150/100mmHg
禁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首选拉贝洛尔或甲基多巴
3.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患者
血压控制目标<130/80mmHg
优先选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需监测肾功能及血钾
五、长期管理的重要性
高血压患者需定期随访(每1~3个月),监测血压、血脂、血糖及靶器官损害。研究显示,血压控制达标(<140/90mmHg)可使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30%~50%。患者教育应强调慢性病管理的持续性,避免因症状缓解而擅自停药。
高血压作为典型的慢性病,其管理需贯穿终身。通过非药物与药物干预的结合,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预后。患者应主动参与疾病管理,与医疗团队共同制定个体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