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性耳聋的致病因素多样,包括职业暴露(如90分贝以上高强度噪声环境使内耳毛细胞受损,纺织厂等场所常见;突发脉冲噪声如枪炮声可致内耳急性机械性损伤)、生活环境(娱乐场所高音量音响及个人音频设备过度使用易损伤内耳毛细胞)以及个体易感性差异(遗传因素、年龄增长、基础疾病影响使个体更易患噪声性耳聋)。同时针对儿童、孕妇、老年人及患有基础疾病人群,因其特殊生理状况,给出了避免噪声暴露、控制耳机使用等防护建议。
一、职业暴露
1.高强度噪声环境:长时间处于90分贝(dB)以上的噪声环境,内耳的毛细胞会受到持续刺激,导致代谢紊乱和功能损伤。例如,在纺织厂、矿山、机械制造车间等场所,机器运转产生的噪声常远超此标准。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90dB以上噪声环境的工人,噪声性耳聋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2.突发脉冲噪声:诸如枪炮声、爆炸声等突发的高强度脉冲噪声,其瞬间声压级可高达140dB甚至更高。这种瞬间的强大压力会对内耳结构造成急性机械性损伤,如鼓膜穿孔、听小骨骨折以及毛细胞撕裂等。军事领域的枪炮射击,以及工业中的爆破作业,都可能引发此类情况。
二、生活环境
1.娱乐场所噪声:酒吧、KTV等场所的音响音量通常较大,平均可达100110dB。长时间置身其中,内耳毛细胞易受损。有调查显示,经常光顾此类高噪声娱乐场所的人群,出现听力下降的比例高于普通人群。
2.个人音频设备过度使用:随着便携式音频设备的普及,部分人长时间高音量使用耳机听音乐、玩游戏等。当耳机音量超过85dB,且每天使用超过3小时,就会增加噪声性耳聋的风险。特别是年轻人,使用耳机频率较高,更应注意控制音量和时长。
三、个体易感性差异
1.遗传因素:部分人群存在某些基因变异,使其内耳毛细胞对噪声更为敏感。研究发现,特定基因(如GJB2基因等)的突变,会增加个体患噪声性耳聋的风险。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即使暴露于相对较低强度噪声环境,也可能更易发病。
2.年龄因素:老年人的听觉系统本身存在生理性退变,内耳的微血管供血减少,毛细胞功能逐渐衰退。因此,相较于年轻人,老年人在同等噪声暴露条件下,更易发生噪声性耳聋。
3.基础疾病影响: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其内耳微血管可能因疾病而出现病变,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和营养代谢。在噪声环境下,这类人群内耳毛细胞更易受损,从而增加噪声性耳聋的发病风险。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的听觉系统仍在发育阶段,对噪声更为敏感。家长应避免带儿童前往高噪声场所,如酒吧、演唱会等。若无法避免,应给儿童佩戴合适的耳塞等防护用品。同时,要严格控制儿童使用耳机的时间和音量,防止因不当使用造成听力损伤。这是因为儿童听觉系统的脆弱性使其更易受到噪声的不良影响,且早期听力损伤可能影响语言发育等重要功能。
2.孕妇:孕期要尽量避免接触高强度噪声,因为噪声不仅可能对孕妇自身听力造成损害,还可能影响胎儿听觉系统的发育。孕妇所处环境噪声若长期超过85dB,可能导致胎儿内耳发育异常。因此,孕妇应选择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减少噪声暴露风险。
3.老年人:本身听力已有生理性衰退,更应注意保护听力。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如嘈杂的市场、施工场地等。若不可避免,可佩戴降噪耳塞。同时,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因为这些疾病会加重噪声对内耳的损伤。
4.患有基础疾病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严格遵医嘱控制病情。在噪声环境中要加强防护,定期进行听力检查。由于基础疾病已使内耳处于相对脆弱状态,噪声会进一步加剧损伤,定期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听力问题并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