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与过敏性结膜炎常同时发生,属同一过敏反应链的不同表现,由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引发,常见过敏原包括花粉等。过敏性鼻炎表现为鼻痒等,过敏性结膜炎以眼痒等为主,症状多在接触过敏原后10~15分钟内出现。诊断需结合病史、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如过敏原检测、鼻镜/眼结膜检查等,且需与血管运动性鼻炎、感染性结膜炎等区分。治疗包括基础治疗、药物治疗及免疫治疗,基础治疗是避免接触过敏原、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药物治疗包括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抗白三烯药等,免疫治疗是对明确过敏原且常规治疗无效者考虑脱敏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女性、老年及合并症患者需特殊管理。预防与长期管理需环境控制、生活方式调整及定期随访。患者应避免自行用药,尤其是特殊人群,需在医师指导下规范治疗,长期管理需综合多方面以降低症状发作频率及严重程度。
一、过敏性鼻炎与过敏性结膜炎的关系及临床表现
1.关联性
过敏性鼻炎与过敏性结膜炎常同时发生,属于同一过敏反应链的不同表现。研究显示,约30%~70%的过敏性鼻炎患者合并过敏性结膜炎,二者均由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引发,常见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
2.典型症状
过敏性鼻炎表现为鼻痒、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及鼻塞,部分患者伴嗅觉减退;过敏性结膜炎则以眼痒、流泪、结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为主,严重时可出现畏光、异物感。症状多在接触过敏原后10~15分钟内出现,持续数小时至数天。
二、诊断依据与鉴别要点
1.诊断标准
需结合病史、症状及实验室检查:
过敏原检测: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可明确过敏原;
鼻镜/眼结膜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结膜充血水肿等体征。
2.鉴别诊断
需与血管运动性鼻炎、感染性结膜炎等区分:
血管运动性鼻炎无过敏原证据,症状与温度变化相关;
感染性结膜炎伴眼痛、脓性分泌物,需行病原学检测。
三、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
1.基础治疗
避免接触过敏原:定期清洁室内环境,使用防螨床品,花粉季减少外出;
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可稀释过敏原、减轻黏膜水肿。
2.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可缓解鼻痒、喷嚏及眼痒症状;
糖皮质激素:鼻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为一线用药,眼用激素(如氟米龙)需短期使用;
抗白三烯药:孟鲁司特可改善鼻塞及眼部症状,尤其适用于合并哮喘患者。
3.免疫治疗
对明确过敏原且常规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脱敏治疗,疗程需3~5年,需严格评估适应证。
四、特殊人群管理策略
1.儿童
2岁以下禁用鼻用激素,4岁以下慎用抗组胺药;
症状严重者可短期使用色甘酸钠滴眼液,需家长协助规范用药。
2.孕妇及哺乳期女性
首选生理盐水冲洗,症状控制不佳时可选氯雷他定;
鼻用激素局部吸收少,可在医师指导下谨慎使用。
3.老年及合并症患者
合并心血管疾病者慎用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扑尔敏),因其可能引起心律失常;
青光眼患者禁用含缩血管成分的滴鼻液及眼药水。
五、预防与长期管理
1.环境控制
尘螨过敏者每周用55℃以上热水清洗床品,使用除螨仪;
花粉季外出佩戴口罩及护目镜,归家后及时淋浴更换衣物。
2.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及过度疲劳,免疫力低下可诱发症状;
适度运动增强体质,但需避免在过敏原浓度高峰期锻炼。
3.定期随访
症状控制不佳者需每3~6个月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过敏原谱变化者需重新评估环境控制措施。
过敏性鼻炎与过敏性结膜炎虽为常见病,但需个体化治疗。患者应避免自行用药,尤其是儿童、孕妇及合并基础疾病者,需在医师指导下规范治疗。长期管理需结合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以降低症状发作频率及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