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早期会有多种表现,包括排便习惯改变,如排便次数增减、粪便性状改变;腹痛,有不同性质、程度和部位;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肿块,有其特点;还有全身症状,如乏力、消瘦、贫血等,不同人群需关注相应表现以警惕结肠癌。
一、排便习惯改变
1.排便次数改变:结肠癌早期可能出现排便次数的异常变化,部分患者会比以往排便次数增多,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排便次数减少的情况。例如,原本每天规律排便1次的人,可能变为每天排便2-3次,或者几天才排便1次。这是因为肿瘤的生长可能会刺激肠道,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空功能,从而导致排便次数的改变。对于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更应关注自身排便次数的变化,因为这类人群患结肠癌的风险相对较高。
2.粪便性状改变:粪便的形状、质地等也可能发生变化。患者可能会出现粪便变细的情况,这是由于肿瘤占据肠道空间,使粪便通过时受到阻碍。同时,粪便可能会带有黏液、脓血等。例如,粪便中可见到明显的暗红色血迹或者黏液样物质。这是因为肿瘤组织容易发生坏死、破溃,导致出血和渗出,血液和黏液混合在粪便中。对于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如家族中有亲属患有结肠癌,当出现粪便性状改变时,应高度警惕结肠癌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二、腹痛
1.腹痛的性质和程度:早期结肠癌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隐痛,疼痛程度一般较轻,容易被患者忽视。这种疼痛可能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有时在进食后会稍有加重,但也可能在空腹时出现。例如,疼痛可为间歇性的钝痛,患者可能只是感觉腹部有不适的感觉,不像其他急腹症那样疼痛剧烈。对于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其对疼痛的敏感性可能相对降低,更需要仔细关注自身腹部是否有异常的隐痛情况。
2.腹痛的部位:腹痛的部位通常与肿瘤所在的肠道部位有关。一般来说,右半结肠癌患者多表现为右下腹隐痛,而左半结肠癌患者则可能出现左下腹疼痛。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肿瘤的生长可能会导致肠道的局部解剖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腹痛部位的不典型表现。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若出现腹部隐痛且部位不固定的情况,需要提高对结肠癌的警惕性,及时就医进行检查。
三、腹部肿块
1.肿块的特点:部分结肠癌早期患者可能在腹部触及肿块,但此时肿块一般较小,质地可能较硬,表面不太光滑,而且可能可以推动。不过,随着病情的发展,肿块会逐渐增大且固定。例如,在右半结肠癌时,有时可在右侧腹部摸到肿块。对于肥胖人群来说,由于腹部脂肪较多,可能较难触及到肿块,需要更仔细地进行触诊或者借助影像学检查来发现。而对于消瘦人群,相对更容易摸到腹部的异常肿块,但也不能仅依靠触感来判断,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四、全身症状
1.乏力、消瘦:由于肿瘤的生长会消耗人体大量的能量,结肠癌早期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消瘦的症状。患者会感觉身体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同时体重会逐渐减轻。例如,在短时间内体重下降5公斤以上,且没有明显的节食或者运动等原因。对于长期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同时又出现乏力、消瘦症状的人群,需要排查是否合并有结肠癌的可能。因为糖尿病患者本身身体代谢就存在一定异常,若再合并结肠癌,可能会加重乏力、消瘦等症状。
2.贫血:肿瘤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慢性失血,从而引起贫血。患者可能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心慌等症状。贫血的程度可能因人而异,轻度贫血时患者可能只是感觉稍微有些头晕,而重度贫血时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心慌、气短等症状。对于老年人群,本身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更要考虑到结肠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可能,因为老年人患结肠癌的风险相对较高,且贫血可能是结肠癌早期的一个较为隐匿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