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以中耳积液、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其病因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过敏反应相关,儿童发病率高;诊断需结合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治疗方案包括保守和手术两种方式,保守治疗有药物治疗、咽鼓管吹张、鼻腔治疗,手术治疗包括鼓膜切开置管术、腺样体切除术;特殊人群中儿童治疗需更积极,老年人需评估全身状况,孕妇及哺乳期女性药物使用需谨慎;预防需控制基础疾病、保持鼻腔通畅、增强免疫力、定期听力筛查。
一、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分泌性中耳炎以中耳积液、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研究显示,咽鼓管功能障碍是核心诱因,包括机械性阻塞(如腺样体肥大、鼻息肉)及功能性障碍(如肌肉收缩无力)。感染因素中,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病原体的直接侵袭或免疫反应可引发中耳黏膜炎症,导致渗出液积聚。此外,过敏反应(如变应性鼻炎)通过释放组胺等介质,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积液形成。儿童因咽鼓管短、平、宽的解剖特点,发病率显著高于成人,且常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二、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标准
诊断需结合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症状包括耳闷胀感、传导性听力下降、自听增强(如说话时感觉声音在耳内回响),儿童可能表现为抓耳、反应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体征方面,耳镜检查可见鼓膜内陷、颜色浑浊或液平面,鼓气耳镜可观察到鼓膜活动度降低。听力检查中,纯音测听显示骨导正常、气导下降(平均气骨导差>10dB),声导抗测试呈B型曲线(平坦型)或C型曲线(负压型)。影像学检查如颞骨CT可排除胆脂瘤等占位性病变,但非必需常规检查。
三、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案
1.保守治疗
1.1.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可减轻黏膜水肿,促进积液吸收,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避免长期使用。黏液促排剂(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通过调节黏液分泌,改善纤毛运动,辅助积液排出。抗生素仅用于合并急性感染时,需根据病原学结果选择敏感药物。
1.2.咽鼓管吹张:通过波氏球或导管法进行咽鼓管吹张,可恢复中耳压力平衡,促进积液排出。操作需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避免过度用力导致耳痛或黏膜损伤。
1.3.鼻腔治疗:局部应用减充血剂(如羟甲唑啉)可缓解鼻黏膜肿胀,改善咽鼓管通气,但连续使用不超过7天,以防药物性鼻炎。
2.手术治疗
2.1.鼓膜切开置管术: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病程超过3个月或反复发作的患者。通过鼓膜切开并放置通气管,维持中耳压力平衡,促进积液引流。通气管通常留置6~12个月,需定期随访观察通气管位置及鼓膜愈合情况。
2.2.腺样体切除术:若腺样体肥大阻塞咽鼓管咽口,需同期行腺样体切除,以降低复发风险。研究显示,腺样体切除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愈率可提高至70%~80%。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因儿童咽鼓管解剖特点,治疗需更积极。对于反复发作或合并腺样体肥大的患儿,建议早期手术干预,避免影响语言发育及听力。术后需加强鼻腔护理,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2.老年人患者:常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糖尿病,需评估全身状况。糖皮质激素使用需谨慎,优先选择局部治疗(如鼻腔喷雾)。手术风险较高,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3.孕妇及哺乳期女性:药物治疗需避免使用可能致畸或通过乳汁分泌的药物。保守治疗以咽鼓管吹张、鼻腔减充血剂为主,手术需在孕中期进行,以减少流产风险。
五、预防与日常管理
预防分泌性中耳炎需从控制基础疾病入手。积极治疗变应性鼻炎、鼻窦炎等上呼吸道疾病,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花粉)。保持鼻腔通畅,避免用力擤鼻或潜水等导致气压骤变的动作。儿童需加强营养,增强免疫力,减少上呼吸道感染次数。定期进行听力筛查,尤其对于有分泌性中耳炎病史的儿童,可早期发现听力损失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