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早期通常无明显特异性症状,中晚期有心血管系统(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血管系统(如脑供血不足、脑梗死、脑出血)、外周血管系统(如下肢动脉硬化致间歇性跛行等)受累表现,应对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调整、适度运动、戒烟限酒)、控制基础疾病(管理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定期检查,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要更注重体检和生活方式调整,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血糖,孕妇有问题要遵医嘱,有家族病史人群需加强监测和干预。
一、动脉硬化的症状
(一)早期症状
动脉硬化早期通常无明显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头晕、乏力等非典型表现,因血管病变尚不严重,对身体各器官功能影响较小,易被忽视。
(二)中晚期症状
1.心血管系统受累表现
当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硬化时,可引发冠心病,患者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等部位,活动后症状往往加重;严重时可发生心肌梗死,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痛、大汗淋漓等。
2.脑血管受累表现
脑部动脉硬化可导致脑供血不足,出现头痛、眩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若发生脑梗死,会出现偏瘫、言语障碍、口角歪斜等神经系统缺损症状;脑出血时则可能有突发的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表现。
3.外周血管受累表现
下肢动脉硬化时,患者出现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出现酸痛、乏力,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静息状态下也可能出现下肢疼痛、皮肤温度降低、肤色苍白或发绀等表现。
二、动脉硬化的应对措施
(一)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调整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取,每日保证足够的蔬菜摄入量(400~500克)、水果(200~350克),有助于维持血管健康。
2.适度运动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一般为4~6公里/小时)、慢跑、游泳等,每次运动持续30分钟左右,可分多次进行,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帮助控制体重。
3.戒烟限酒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硬化进程,必须戒烟;过量饮酒对血管产生不良影响,应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二)控制基础疾病
1.高血压管理
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通过服用降压药物等方式进行血压管理,同时定期监测血压。
2.糖尿病管理
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控制、运动以及必要时使用降糖药物等,使血糖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如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以减少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
3.血脂异常管理
对于血脂异常患者,应调整血脂水平,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一般需将LDL-C控制在2.6mmol/L以下,高危患者需控制在1.8mmol/L以下,可通过饮食控制和使用调脂药物等方式来调节血脂。
(三)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血常规、血脂、血糖、血压、颈动脉超声等检查项目,以便及时发现动脉硬化的进展情况,早期发现问题早期干预。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动脉硬化发生风险更高,应更加注重定期体检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严格遵循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
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因高血糖对血管的损伤更为显著,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
孕妇:若有动脉硬化相关问题需特别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管理,避免影响自身和胎儿健康,定期产检时需告知医生相关情况。
有家族动脉硬化病史人群:加强健康监测和生活方式干预,因为遗传因素会增加发病风险,定期进行相关指标检查,提前采取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