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松动指牙齿与牙槽骨连接结构异常致咀嚼或触碰时活动,其发生机制主要涉及牙周支持组织损伤,常见原因包括牙周病、咬合创伤、根尖周病变和系统性疾病;诊断需通过临床、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涵盖病因、固定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和儿童需针对性注意。
一、牙齿松动的定义与常见原因
牙齿松动指牙齿与牙槽骨间的连接结构(牙周膜、牙槽骨)出现异常,导致牙齿在咀嚼或触碰时产生明显活动。其发生机制主要涉及牙周支持组织损伤,常见原因可分为以下四类:
1.1牙周病
牙周病是牙齿松动的首要病因,占临床病例的70%~80%。慢性牙周炎患者因牙菌斑长期刺激,导致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研究显示,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1/3时,牙齿松动度显著增加。例如,Ⅲ度牙槽骨吸收(吸收量>根长2/3)患者,牙齿松动度常达Ⅱ~Ⅲ度(可横向移动1~2mm)。
1.2咬合创伤
咬合关系异常(如深覆颌、反颌)或夜磨牙症可导致牙齿承受异常咬合力。长期过度负荷会引发牙周膜纤维断裂,造成牙齿松动。临床观察发现,咬合创伤患者牙齿松动度与创伤持续时间呈正相关,创伤持续6个月以上者,松动发生率提升3倍。
1.3根尖周病变
急性或慢性根尖周炎可导致根尖区牙槽骨破坏。X线片显示,根尖周透射区直径>5mm时,牙齿松动风险增加。例如,根尖囊肿患者中,62%存在牙齿松动,其中Ⅲ度松动占18%。
1.4系统性疾病
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系统性疾病可影响牙周组织代谢。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牙周膜纤维再生能力下降40%,牙齿松动风险增加2.3倍。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降低,牙槽骨吸收速度加快,牙齿松动发生率较男性高1.5倍。
二、牙齿松动的诊断与评估
2.1临床检查
通过视诊观察牙龈红肿、出血情况,探诊检测牙周袋深度(正常≤3mm),叩诊判断根尖周病变。牙齿松动度分级标准为:Ⅰ度(唇舌向活动<1mm)、Ⅱ度(唇舌向活动1~2mm,伴近远中向活动)、Ⅲ度(唇舌向、近远中向及垂直向均活动>2mm)。
2.2影像学检查
X线片可显示牙槽骨吸收程度,CBCT(锥形束CT)能三维评估骨缺损范围。研究证实,CBCT对早期牙槽骨吸收的检出率(92%)显著高于传统X线片(68%)。
2.3实验室检查
糖尿病患者需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骨质疏松患者需评估骨密度(T值<-2.5为骨质疏松)。系统性疾病控制不佳者,牙齿松动进展速度加快1.8倍。
三、牙齿松动的治疗原则
3.1病因治疗
牙周病需行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必要时行牙周手术。咬合创伤需调整咬合关系,夜磨牙症患者可佩戴咬合板。根尖周病变需行根管治疗,系统性疾病需联合内科治疗。
3.2固定治疗
Ⅱ~Ⅲ度松动牙可采用牙周夹板固定,固定周期一般为3~6个月。临床数据显示,固定治疗后牙齿松动度平均降低1.2级,咀嚼功能恢复率达75%。
3.3药物治疗
局部使用氯己定含漱液可减少牙菌斑,全身应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仅用于急性感染期。系统性疾病患者需优先控制原发病,例如糖尿病患者HbA1c控制在<7%时,牙周治疗有效率提升40%。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4.1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可导致牙龈增生,牙齿松动风险增加。建议妊娠中期(4~6个月)进行牙周基础治疗,避免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可能致胎儿牙釉质发育不全)。
4.2老年人
老年人因牙槽骨吸收加速,牙齿松动发生率达65%。需定期进行牙周检查,每6个月一次。使用硬毛牙刷可能加重牙龈退缩,建议选用软毛牙刷。
4.3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会延缓牙周组织愈合。治疗前需将空腹血糖控制在<8mmol/L,否则感染风险增加2.5倍。建议每3个月复查牙周状况。
4.4儿童
儿童乳牙松动多为生理性替换(6~12岁),但早失乳牙可能导致恒牙萌出异常。若因外伤导致松动,需立即就诊,避免咬合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