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后真菌感染是因手术创伤、免疫功能改变、长期使用抗生素等致真菌侵入机体生长繁殖引发,发病率受医院感染防控水平等因素影响,危险因素包括药物使用、手术相关、基础疾病,临床表现有切口局部、阴道感染及全身感染表现,诊断靠微生物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采用抗真菌药物,预防需合理用药管理、优化手术操作、控制基础疾病、管理导管,特殊人群如糖尿病、老年、体质虚弱产妇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剖腹产后真菌感染定义
剖腹产后真菌感染是指剖宫产术后产妇因手术创伤、免疫功能改变、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因素,导致真菌侵入机体并在体内生长繁殖引发的感染,常见致病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等。
二、发病率情况
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剖宫产术后真菌感染的发生率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一般受医院感染防控水平、产妇基础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如在部分医疗环境下,其发生率可占剖宫产术后感染病例的一定比例。
三、危险因素分析
1.药物使用因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机体正常菌群平衡,使真菌定植风险增加,尤其当抗生素使用超过合理疗程时更易引发真菌感染。2.手术相关因素:剖宫产手术时间较长、住院时间久,创口暴露时间长,增加了真菌接触创口的机会;术后留置尿管、引流管等侵入性操作,为真菌侵入机体提供了途径。3.基础疾病影响:糖尿病产妇若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环境利于真菌生长繁殖;免疫功能低下的产妇(如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自身抵御真菌的能力减弱,易发生真菌感染。
四、临床表现特点
1.切口局部表现:产妇剖宫产切口可能出现红肿、疼痛,严重时切口周围皮肤温度升高,部分可见脓性分泌物,镜检分泌物可发现真菌菌丝。2.阴道感染表现:产妇可出现阴道分泌物异常,呈白色稠厚凝乳状,伴有外阴瘙痒等不适,通过阴道分泌物真菌镜检或培养可明确是否为真菌感染。3.全身感染表现:若真菌侵入血液循环,可引起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等危重情况,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常规中白细胞及炎症指标异常。
五、诊断方法
1.微生物学检查:采集切口分泌物、阴道分泌物、血液等标本进行真菌培养,若培养出致病性真菌可确诊;对标本进行镜检,发现菌丝或孢子是重要的初步诊断依据。2.影像学检查:肺部真菌感染时,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浸润影、结节影等异常表现,有助于辅助诊断肺部真菌感染情况。
六、治疗原则
主要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根据真菌种类及感染部位选择合适药物,如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治疗过程需遵循循证医学中抗真菌治疗的规范,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七、预防措施
1.合理用药管理:严格把控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指征,避免不必要的长期使用,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菌群变化。2.优化手术操作:尽量缩短剖宫产手术时长,规范手术操作流程,减少创口污染风险;术后加强切口护理,保持切口清洁干燥。3.基础疾病控制:糖尿病产妇需规范治疗,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如空腹血糖控制在一定目标值内),以营造不利于真菌生长的环境;对于免疫功能低下产妇,积极评估并处理基础疾病,必要时采取免疫调节措施。4.导管管理:尽量缩短尿管、引流管等留置时间,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进行导管护理,定期评估导管留置必要性。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糖尿病产妇:需严格遵循糖尿病治疗方案,每日监测血糖,保证血糖稳定,因高血糖是真菌滋生的有利环境,良好血糖控制可显著降低真菌感染发生风险;同时,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减少阴道真菌感染机会。2.老年产妇:老年产妇免疫功能相对低下,术后应加强营养支持,保证摄入充足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密切观察切口及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发现切口红肿、发热等感染迹象,需及时就医处理,避免感染加重。3.体质虚弱产妇:剖宫产术后体质虚弱者,应提供营养丰富的饮食,必要时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促进身体恢复,降低真菌感染易感性;同时,注意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利于机体免疫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