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护理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结果综合评估,常见护理诊断包括急性疼痛、活动无耐力、潜在并发症及焦虑恐惧等。护理措施涵盖病情观察、症状管理、并发症预防及心理支持,具体包括疼痛管理、心电监护与心律失常预防、氧疗与循环支持、康复活动指导、饮食与排便管理以及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及合并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护理要点。出院后需定期复查、坚持药物治疗并干预生活方式,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制定动态方案,通过多学科协作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预后。
一、心肌梗死护理诊断
心肌梗死(MI)是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的严重疾病,护理诊断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结果综合评估。常见护理诊断包括:
1.急性疼痛
表现: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臂或下颌,持续30分钟以上。
机制:心肌缺血引发代谢产物堆积,刺激神经末梢。
关联因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2.活动无耐力
表现:轻微活动即感心悸、气短,需休息缓解。
机制:心肌损伤导致心输出量下降,组织灌注不足。
关联因素:心功能受损、体力消耗增加。
3.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机制:心肌电生理不稳定、心脏泵功能衰竭、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4.焦虑/恐惧
表现:情绪紧张、失眠、过度关注病情变化。
机制:突发疾病、疼痛刺激及预后不确定性。
二、心肌梗死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需针对护理诊断分层实施,涵盖病情观察、症状管理、并发症预防及心理支持。
1.疼痛管理
药物干预:遵医嘱使用硝酸甘油、吗啡等缓解疼痛,需监测血压及呼吸抑制风险。
非药物干预:保持环境安静,指导患者深呼吸、放松训练以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
特殊人群:老年患者对疼痛敏感度降低,需密切观察非典型表现(如沉默性心肌梗死)。
2.心电监护与心律失常预防
持续心电监护,识别ST段抬高、T波倒置等缺血性改变,及时发现室性期前收缩、室速等恶性心律失常。
备好除颤仪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胺碘酮),确保急救通道畅通。
3.氧疗与循环支持
氧饱和度<90%时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维持动脉血氧分压≥60mmHg。
血压过低(收缩压<90mmHg)时需补液扩容,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
4.康复活动指导
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
病情稳定后逐步增加活动量,遵循“床上-床边-室内-走廊”渐进原则,避免剧烈运动。
5.饮食与排便管理
饮食:低盐、低脂、易消化,控制每日钠摄入量<2g,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预防便秘。
排便:避免用力屏气,必要时使用缓泻剂(如乳果糖)或开塞露。
6.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
心理支持:通过沟通缓解焦虑,解释疾病可治性,增强治疗信心。
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识别心绞痛发作先兆,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并定期更换;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三、特殊人群护理要点
1.老年患者
基础疾病多(如糖尿病、高血压),需综合评估用药风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认知功能下降,需家属参与护理计划,确保治疗依从性。
2.女性患者
症状不典型(如背痛、恶心),需提高警惕,避免漏诊。
绝经后女性心血管风险增加,需加强激素替代治疗评估。
3.合并糖尿病患者
血糖波动影响心肌修复,需严格监测血糖,目标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10.0mmol/L。
警惕无痛性心肌梗死,定期心电图筛查。
四、出院后随访与长期管理
1.定期复查: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脂及心肌酶谱。
2.药物治疗:坚持服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预防再梗死及心衰。
3.生活方式干预:控制体重(BMI18.5~23.9kg/m2),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
心肌梗死护理需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结合患者个体特征制定动态方案,通过多学科协作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