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包括胸痛或胸部不适、胃肠道症状、呼吸困难与心悸、全身症状;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女性症状存在差异;症状按严重程度分级有不同应对方式,特殊情况也有相应处理;需与心绞痛、主动脉夹层、肺栓塞进行鉴别诊断;预防与早期识别建议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定期筛查、症状监测。
一、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
1.1.胸痛或胸部不适
心肌梗死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胸骨后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及小指,或颈部、下颌、背部。疼痛通常持续>2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难以完全缓解。研究显示,约70%~8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胸痛为主要表现,其机制与心肌缺血导致乳酸等代谢产物堆积刺激神经末梢有关。
1.2.胃肠道症状
部分患者(尤其是下壁心肌梗死)可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胀痛等胃肠道表现,易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或胆囊炎。这与迷走神经受刺激及心脏下壁缺血影响胃肠道功能相关,约15%~20%的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以此为首发症状。
1.3.呼吸困难与心悸
心肌梗死导致左心功能下降时,可出现活动后气促、端坐呼吸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严重者伴粉红色泡沫痰。同时,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可引发心悸、头晕甚至晕厥,约30%的患者在发病期间出现明显心律失常。
1.4.全身症状
少数患者可出现低热(一般<38℃)、乏力、出汗等非特异性表现,多与心肌坏死后吸收热及交感神经兴奋有关。此类症状易被忽视,但需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二、特殊人群的症状差异
2.1.老年人
老年患者常因痛觉阈值升高、合并糖尿病导致神经病变,而表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仅以呼吸困难、意识模糊或突发心力衰竭为首发症状。研究显示,65岁以上患者中无痛性心肌梗死占比可达20%~30%,需高度警惕。
2.2.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因自主神经病变,可能缺乏典型胸痛,而以恶心、呕吐、乏力或血糖波动为主要表现。此类患者易延误就诊,需结合心电图动态变化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进行诊断。
2.3.女性
女性患者症状可能更不典型,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背痛、牙痛或极度疲劳,且常伴焦虑、失眠等心理症状。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女性心肌梗死患者误诊率较男性高约30%,需加强症状识别。
三、症状的严重程度分级与应对
3.1.轻度症状
若胸痛持续<15分钟,休息后缓解,可能为不稳定型心绞痛,需立即就医进行心电图、心肌酶检测及危险分层。
3.2.中重度症状
胸痛持续>20分钟,伴大汗、呼吸困难、面色苍白或晕厥,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可能,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保持安静平卧,避免自行驾车或步行。
3.3.特殊情况处理
若患者有冠心病史,家中备有硝酸甘油,可在胸痛发作时舌下含服1片(5分钟未缓解可再含服1片),但需注意低血压风险。若患者血压<90/60mmHg或近期使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西地那非),则禁用硝酸甘油。
四、症状的鉴别诊断要点
4.1.与心绞痛鉴别
稳定性心绞痛疼痛通常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1~3分钟内缓解,而心肌梗死疼痛更剧烈、持续时间长且不易缓解。
4.2.与主动脉夹层鉴别
主动脉夹层疼痛呈撕裂样,常放射至背部,两侧血压差异>20mmHg,需通过主动脉CTA明确。
4.3.与肺栓塞鉴别
肺栓塞以突发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为特征,D-二聚体升高,心电图可见SⅠQⅢTⅢ征,需通过肺动脉CTA确诊。
五、预防与早期识别建议
5.1.生活方式干预
控制血压(<140/90mmHg)、血糖(空腹<7mmol/L)、血脂(LDL-C<1.8mmol/L),戒烟限酒,保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5.2.定期筛查
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年进行一次冠状动脉CTA或负荷心电图检查,有冠心病家族史者需提前至30岁开始筛查。
5.3.症状监测
若出现新发胸痛、原有心绞痛加重(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或运动耐量下降,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