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缺失一颗危害大,会降低咀嚼功能、引发邻牙移位及牙周风险、影响面部形态与发音,修复很有必要;修复方案有种植牙、固定桥、活动义齿,各有原理、类型、适应证与禁忌及流程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与青少年、妊娠期女性、全身疾病患者修复时有不同注意事项;修复后要做好口腔卫生管理、定期复查、咬合调整以实现长期管理。
一、牙齿缺失一颗的危害及修复必要性
1.1咀嚼功能与消化系统影响
牙齿缺失会导致单侧咀嚼加重,长期可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表现为关节弹响、疼痛及张口受限。研究显示,单颗牙缺失者咀嚼效率降低约30%~50%,食物未充分研磨可能引发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等问题。
1.2邻牙移位与牙周风险
缺失牙两侧邻牙会向缺隙倾斜,对颌牙过度伸长,导致咬合关系紊乱。牙间隙增大易嵌塞食物,引发牙龈萎缩、牙槽骨吸收,增加牙周炎及龋齿风险。临床观察表明,未修复的缺牙区2年内邻牙倾斜率可达60%~70%。
1.3面部形态与发音影响
前牙缺失会影响唇部支撑,导致面部塌陷、皱纹增多;后牙缺失可能使面下1/3高度缩短,呈现“瘪嘴”外观。此外,前牙缺失还会导致发音不清,尤其是/f/、/v/等齿音。
二、修复方案选择及适应证
2.1种植牙修复
2.1.1原理与优势
种植牙通过钛合金种植体模拟牙根,与牙槽骨形成骨结合,提供稳定支撑。其咀嚼效率可达天然牙的90%以上,且不损伤邻牙。长期随访显示,种植牙10年存活率达95%~98%。
2.1.2适应证与禁忌
适用于牙槽骨高度≥10mm、宽度≥5mm者。禁忌证包括未控制的牙周炎、骨质疏松症、头颈部放疗史及严重全身疾病(如未控制的糖尿病、血液病)。吸烟者种植失败率较非吸烟者高2~3倍。
2.1.3修复流程
分两期手术:一期植入种植体,3~6个月后行二期基台连接,最后制作牙冠。数字化导板技术可提高植入精度,减少手术创伤。
2.2固定桥修复
2.2.1原理与类型
以缺牙两侧健康牙为基牙,通过烤瓷或全瓷桥体恢复缺牙。分为双端固定桥(两侧基牙)和单端固定桥(仅一侧基牙),后者适用于缺牙间隙小、咬合力轻者。
2.2.2适应证与风险
适用于牙槽骨条件差但邻牙健康者。需磨除基牙1.5~2mm牙体组织,可能引发牙髓敏感或继发龋。长期随访显示,固定桥10年成功率约85%~90%。
2.3活动义齿修复
2.2.1类型与选择
分为可摘局部义齿和隐形义齿。前者通过卡环固定于邻牙,适用于多颗牙缺失;后者以弹性树脂为基托,美观性更佳,但固位力较弱。
2.2.2适应证与维护
适用于经济条件有限或全身健康状况差者。需每日清洗,避免义齿折断或基牙龋坏。研究显示,活动义齿5年使用率约60%~70%。
三、特殊人群修复注意事项
3.1老年人
需评估全身健康状况,控制高血压(血压<160/100mmHg)、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8%)后再行修复。种植牙需延长骨结合时间(6~8个月),活动义齿需增加基托面积以提高稳定性。
3.2儿童与青少年
恒牙早期缺失需通过间隙保持器维持缺牙间隙,待成年后(18岁后)再行永久修复。乳牙缺失一般无需修复,但需定期监测邻牙萌出情况。
3.3妊娠期女性
妊娠前3个月及后3个月避免手术,中期可进行简单修复。种植牙需推迟至产后,因激素变化可能影响骨结合。
3.4全身疾病患者
心脏病患者需心功能Ⅰ~Ⅱ级(NYHA分级),且无近期心肌梗死史;放疗患者需等待2年以上,且种植区无放射性骨坏死风险。
四、修复后维护与长期管理
4.1口腔卫生管理
种植牙需使用软毛牙刷和牙间隙刷清洁种植体周围,固定桥需使用牙线牵引器清洁桥体下方。活动义齿需浸泡于假牙清洁片溶液中,避免使用热水导致变形。
4.2定期复查
种植牙每6个月复查种植体周围黏膜及骨吸收情况;固定桥每1年检查基牙龋坏及桥体松动;活动义齿每2年重衬或更换,以适应牙槽嵴吸收。
4.3咬合调整
修复后2~4周需调整咬合,避免早接触或咬合干扰。长期偏侧咀嚼可能导致修复体松动或折裂,需及时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