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状细胞癌由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环境因素包括长期紫外线照射、接触多环芳烃类及砷及其化合物等化学致癌物质;感染因素有高危型HPV感染及幽门螺杆菌等其他病原体感染;个体自身因素涉及遗传因素、免疫功能低下、慢性皮肤病变等,特殊人群中老年人、有遗传易感性疾病的儿童、外阴等部位有相关情况的女性需特别关注相关危险因素。
一、环境因素
1.紫外线照射
长期暴露于紫外线辐射下是引发鳞状细胞癌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紫外线(尤其是中波紫外线,UVB)会损伤皮肤细胞的DNA。研究表明,紫外线可导致细胞内原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例如,紫外线照射可使皮肤中的p53基因发生突变,p53基因是重要的抑癌基因,其突变后不能正常发挥抑制细胞异常增殖的作用,进而增加鳞状细胞癌的发生风险。长期从事户外工作,如农民、渔民等,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患鳞状细胞癌的几率相对较高。
2.化学致癌物质
多环芳烃类:像煤焦油、沥青等含有多环芳烃类化学物质,长期接触这些物质会增加患鳞状细胞癌的可能性。例如,长期在沥青加工企业工作的工人,皮肤接触到沥青中的多环芳烃,这些物质可通过皮肤吸收等途径进入体内,损伤细胞的遗传物质,干扰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分化调控机制,从而诱发鳞状细胞癌。
砷及其化合物:长期接触含砷的物质,如含砷的杀虫剂、染料等,会增加患鳞状细胞癌的风险。砷可以影响细胞的DNA修复功能,导致细胞基因突变累积,进而促使鳞状细胞癌的发生。
二、感染因素
1.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
某些高危型HPV感染与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HPV16、HPV18等亚型感染与外阴、宫颈、肛门等部位的鳞状细胞癌发生有关。HPV病毒的癌蛋白可以结合并灭活细胞内的抑癌蛋白,如p53和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b),使得细胞失去正常的生长调控,进而发生恶性转化,发展为鳞状细胞癌。在宫颈癌的发生中,高危型HPV感染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而宫颈癌的癌前病变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出现鳞状细胞癌的病理改变。
2.其他病原体感染
例如,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Hp感染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在炎症修复过程中,细胞不断受到损伤和修复刺激,可能导致细胞遗传物质不稳定,增加基因突变的几率,从而促进胃鳞状细胞癌的发生。
三、个体自身因素
1.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疾病或遗传易感性会增加患鳞状细胞癌的风险。例如,着色性干皮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由于先天性缺乏DNA修复酶,对紫外线的耐受性极低,极易发生皮肤鳞状细胞癌等皮肤恶性肿瘤。这类患者的遗传物质本身存在缺陷,对环境中致癌因素的抵御能力下降,使得他们比正常人更易患上鳞状细胞癌。
2.免疫功能低下
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减弱,不能有效识别和清除体内发生恶性转化的细胞,从而增加了鳞状细胞癌的发生风险。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被HIV病毒严重破坏,其患各种恶性肿瘤的几率显著升高,其中就包括鳞状细胞癌,因为机体无法及时清除发生异常增殖的鳞状上皮细胞。
3.慢性皮肤病变
一些慢性皮肤病变长期不愈可能发展为鳞状细胞癌。例如,慢性溃疡、烧伤瘢痕、红斑狼疮等皮肤病变,在长期的炎症刺激下,皮肤组织不断进行修复和再生,这个过程中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调控容易出现紊乱,增加了细胞恶变的可能性。如慢性小腿溃疡患者,溃疡长期不愈合,局部皮肤反复受到炎症等刺激,经过多年后有可能发生鳞状细胞癌的病理改变。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由于皮肤老化、免疫功能相对下降等因素,对鳞状细胞癌的易感性可能更高,需要更加注意避免长时间紫外线暴露等危险因素;而儿童如果存在先天性的遗传易感性疾病,如着色性干皮病,更要严格防护紫外线,减少接触化学致癌物质等,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皮肤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女性在一些特殊部位,如外阴等,若有HPV感染等情况,也需要定期进行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鳞状细胞癌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