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由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引发,核心病理为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致心肌缺血缺氧。病因包括可改变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及潜在病因与机制,可改变因素如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不可改变因素如年龄、性别、遗传等,潜在病因与机制如炎症免疫反应、血栓形成倾向等。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合并慢性疾病者及家族史阳性者需注意相应事项。预防与管理建议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及定期监测,需综合管理降低风险,特殊人群应加强个体化监测与干预。
一、冠心病的主要病因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其核心病理机制为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其病因涉及多因素交互作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1)血脂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启动因素。研究显示,LDL-C每降低1mmol/L,心血管事件风险可减少20%~23%。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亦与冠心病风险相关。
(2)高血压:长期血压升高(≥140/90mmHg)可损伤血管内皮,加速脂质沉积。收缩压每升高20mmHg,冠心病风险增加1倍。
(3)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风险较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高血糖状态可促进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4)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成分可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吸烟者冠心病风险较非吸烟者高2~4倍,且风险随吸烟量增加而升高。
(5)肥胖与代谢综合征: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是代谢综合征的核心表现,常伴随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显著增加冠心病风险。
(6)不健康饮食:高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高盐饮食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而富含膳食纤维、全谷物、蔬菜和水果的饮食可降低风险。
(7)缺乏体力活动:久坐生活方式与冠心病风险增加相关,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降低风险约30%。
(8)过量饮酒:每日酒精摄入量≥30g(男性)或≥20g(女性)可增加血压和甘油三酯水平,促进心律失常。
(9)心理社会因素:长期抑郁、焦虑、压力等心理状态可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炎症反应,增加冠心病风险。
2、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1)年龄:冠心病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0岁后风险显著上升,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最高。
(2)性别:男性冠心病风险较女性高,但女性绝经后风险迅速上升,75岁后男女风险接近。
(3)遗传因素: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早发冠心病家族史(一级亲属男性<55岁、女性<65岁发病)可显著增加风险。
3、潜在病因与机制
(1)炎症与免疫反应:慢性低度炎症(如C反应蛋白升高)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破裂。
(2)血栓形成倾向:血小板高反应性、凝血因子异常等可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3)感染因素:某些病毒(如巨细胞病毒、肺炎衣原体)感染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但证据尚不充分。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群:冠心病症状可能不典型,易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或意识模糊,需警惕“无痛性心肌梗死”。
2、女性人群: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可能增加血栓风险,需权衡利弊;妊娠期高血压或糖尿病可增加未来冠心病风险。
3、合并慢性疾病者:慢性肾病患者冠心病风险增加,需严格管理血压和血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因缺氧可能加重心肌缺血。
4、家族史阳性者:建议进行基因检测和早期血脂筛查,尤其是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者。
三、预防与管理建议
1、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规律运动、健康饮食(如地中海饮食或DASH饮食)是基础措施。
2、药物治疗:根据风险分层使用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定期监测: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检测血压、血脂、血糖,高危人群需更频繁筛查。
冠心病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通过综合管理降低风险。特殊人群应加强个体化监测与干预,以实现最佳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