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耳鸣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耳部疾病方面有耵聍栓塞(外耳道耵聍过多积聚压迫鼓膜致耳鸣,外耳道狭窄者易发生)、中耳炎(急慢性炎症刺激致耳鸣,儿童因咽鼓管特点更易患);心血管系统方面有高血压(血压波动影响耳部血液供应致耳鸣,与多种因素相关,中老年人多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影响耳部血液供应致耳鸣,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中老年人多发);神经系统方面有听神经瘤(肿瘤压迫听神经致耳鸣,好发于中年人)、颈椎病(压迫椎动脉影响血液供应波及耳部致耳鸣,长期伏案等人群易患);其他因素有噪声暴露(长期处于噪声环境晚上耳鸣加重,从事噪声工作人群风险高)、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紧张焦虑抑郁致耳鸣,长期压力大人群易受影响)、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使用后可致耳鸣,用药时需关注不良反应)。
一、耳部疾病相关
1.耵聍栓塞:外耳道内耵聍(俗称耳屎)过多积聚,压迫鼓膜时可引起耳鸣,尤其在晚上安静环境下更易察觉。耵聍是外耳道皮肤耵聍腺分泌的物质,正常情况下可自行排出,但当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时会形成栓塞。例如,长期不清理外耳道,耵聍逐渐聚集,就可能引发耳鸣症状。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出现,一般无性别差异,但外耳道狭窄者更易发生耵聍栓塞。
2.中耳炎:急性或慢性中耳炎都可能导致晚上耳鸣。中耳炎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炎症会影响中耳结构和功能。比如急性中耳炎常因上呼吸道感染蔓延至中耳,炎症刺激会引起耳鸣,同时还可能伴有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慢性中耳炎则是长期炎症存在,中耳黏膜受损,也会出现耳鸣表现,其发病与个人免疫力、耳部卫生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儿童由于咽鼓管短平宽等特点相对更易患中耳炎。
二、心血管系统相关
1.高血压:血压波动时可能影响耳部血液供应,从而导致耳鸣。高血压患者晚上血压若出现波动,如夜间血压升高,会影响内耳的血液循环,使内耳细胞得不到充足血液供应,进而引发耳鸣。高血压的发生与遗传、高盐饮食、肥胖、精神紧张等多种因素相关,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和女性患病风险在不同阶段有所不同,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
2.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狭窄,影响耳部血液供应,导致晚上耳鸣。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血脂异常等多种因素导致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窄。耳部血管受到影响时,血液流通不畅,内耳缺血缺氧,就会出现耳鸣症状。该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相对女性在某些年龄段更易发病,与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三、神经系统相关
1.听神经瘤:听神经瘤是一种起源于听神经鞘的肿瘤,肿瘤增大可能压迫听神经,导致耳鸣,多在晚上安静时明显。听神经瘤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等因素有关,好发于中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
2.颈椎病:严重的颈椎病可能压迫椎动脉,影响脑部血液供应,进而波及耳部,引起耳鸣。颈椎病变可能导致椎动脉受压,使脑部和耳部的血液供应不足,内耳神经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出现耳鸣。颈椎病的发生与长期不良姿势、颈部外伤等因素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长期伏案工作等人群更易患颈椎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四、其他因素
1.噪声暴露: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晚上可能出现耳鸣加重情况。比如白天长时间处于工厂车间、建筑工地等高强度噪声环境,内耳毛细胞受到损伤,晚上就容易出现耳鸣。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噪声暴露引发耳鸣,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从事噪声相关工作的人群风险更高。
2.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状态可能导致晚上耳鸣。精神心理因素会影响神经功能调节,导致内耳血管痉挛等情况,从而引发耳鸣。各年龄段均可出现,无明显性别差异,长期压力大、情绪不稳定的人群更易受其影响。
3.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使用后可能出现耳鸣不良反应,如使用某些抗生素(如链霉素等)、抗癌药物等。药物导致耳鸣的机制可能与药物对听神经的毒性作用有关,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用药后出现耳鸣的时间和表现也有所差异,用药人群都可能出现,在使用相关药物时需密切关注是否出现耳鸣等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