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髓炎的典型症状包括自发性疼痛(约78%急性患者存在夜间痛)、温度刺激敏感(92%患者存在)、放射性疼痛及体位改变加重疼痛;临床通过叩诊、牙髓活力测试及X线/CBCT辅助诊断;需与深龋、龈乳头炎、三叉神经痛鉴别;儿童、老年、孕妇等特殊人群需针对性处理;出现持续自发性疼痛、夜间痛醒、温度刺激痛超10秒或伴头面部疼痛时应立即就医,日常需保持口腔卫生、定期检查、避免硬物损伤及运动外伤。
一、牙髓炎的典型症状判断
1.1自发性疼痛
牙髓炎最显著的特征是牙齿在无外界刺激时(如冷热、咀嚼)自发产生剧烈疼痛,疼痛性质多为尖锐或搏动性,夜间疼痛加重是常见表现,可能与平卧时头部血压升高、牙髓腔压力增大有关。研究显示,约78%的急性牙髓炎患者存在夜间痛(来源:《口腔医学杂志》2020年数据)。
1.2温度刺激敏感
早期牙髓炎可能仅对冷刺激敏感,如饮用冰水时疼痛加剧,热刺激可能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冷热刺激均会引发剧烈疼痛,且刺激去除后疼痛可能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临床统计表明,92%的牙髓炎患者存在温度刺激痛(来源:《国际牙髓病学杂志》2019年研究)。
1.3放射性疼痛
疼痛常扩散至同侧头面部、耳颞部或颌下区,患者可能无法准确定位患牙,需通过专业检查辅助诊断。这种放射性疼痛与牙髓神经的解剖分布相关,三叉神经分支的交叉传导是主要原因。
1.4疼痛与体位关系
急性牙髓炎患者平卧时疼痛加重,坐起或站立后可能缓解,这与体位改变导致牙髓腔内压力变化有关。研究证实,体位改变对疼痛程度的影响在牙髓炎诊断中具有参考价值(来源:《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1年临床观察)。
二、临床检查辅助诊断
2.1叩诊与触诊
垂直叩诊可能引发轻度疼痛,但不如根尖周炎明显;侧方叩诊疼痛多提示牙周组织受累。触诊患牙颈部或根尖区可能发现局部肿胀或压痛,但早期牙髓炎可能无显著体征。
2.2牙髓活力测试
电活力测试显示患牙反应阈值降低(敏感性增高),热测或冷测反应异常强烈且持续时间延长。需注意,老年患者或牙髓钙化者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3X线片表现
早期牙髓炎X线片可能无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根尖周稀疏区或牙周膜增宽。锥形束CT(CBCT)能更清晰显示牙髓腔形态及根尖周病变,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三、鉴别诊断要点
3.1深龋与可复性牙髓炎
深龋仅对冷刺激敏感,刺激去除后疼痛立即消失;可复性牙髓炎冷刺激痛持续时间长,可能伴轻度自发痛。通过去腐后垫底观察症状变化可辅助鉴别。
3.2龈乳头炎
疼痛多局限于牙龈乳头,局部牙龈红肿明显,叩痛轻且无放射性痛。探诊可发现食物嵌塞或牙石刺激源,去除刺激后疼痛迅速缓解。
3.3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呈阵发性电击样痛,持续时间短(数秒至数分钟),触发点明确(如口角、鼻翼),无夜间痛及温度刺激敏感。卡马西平治疗有效可辅助鉴别。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4.1儿童患者
儿童对疼痛描述不清,可能表现为拒食、手捂面部或睡眠障碍。需注意乳牙牙髓炎可能伴发根尖周炎,影响恒牙胚发育。治疗时应优先选择活髓保存治疗,避免过度切除牙髓。
4.2老年患者
老年人常伴牙周萎缩导致牙根暴露,可能误诊为逆行性牙髓炎。需详细询问病史,结合牙周探诊及X线片综合判断。同时注意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时的治疗风险。
4.3孕妇患者
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加重牙髓炎症,但治疗时机需谨慎选择。孕早期(1~3个月)及孕晚期(7~9个月)应避免复杂治疗,孕中期(4~6个月)相对安全。局部麻醉可选用利多卡因(不含肾上腺素)。
五、就医指征与预防建议
5.1及时就医指征
出现持续24小时以上的自发性疼痛、夜间痛醒、温度刺激痛持续超过10秒,或伴同侧头面部疼痛时,应立即就诊。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牙髓坏死、根尖周炎甚至颌骨感染。
5.2日常预防措施
保持口腔卫生,每日刷牙2次,使用牙线清洁邻面;定期口腔检查(每6~12个月),早期发现龋齿并治疗;避免用牙齿开瓶盖或咬硬物,减少牙隐裂风险;运动时佩戴运动护齿套,预防牙外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