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用于纠正鼻中隔偏离正常位置,适用于鼻塞明显、反复鼻出血、引发头痛经保守治疗无效者,手术方法有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和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术后要注意鼻腔填塞与护理、黏膜恢复,存在出血、鼻中隔穿孔、鼻腔粘连等风险与并发症。
一、定义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是一种用于纠正鼻中隔偏离正常位置的外科手术。鼻中隔是分隔鼻腔的结构,由骨、软骨和黏膜组成,当鼻中隔向一侧或两侧偏曲,或局部突起,并引起鼻腔功能障碍,如鼻塞、鼻出血、头痛等症状时,通常需要进行该手术来改善鼻腔通气等功能。
二、手术适应证
1.鼻塞症状明显
对于因鼻中隔偏曲导致持续鼻塞的患者,尤其是经保守治疗无效者。例如,部分长期有单侧或双侧鼻塞,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质量的患者,经检查明确是鼻中隔偏曲引起的,符合手术指征。从年龄角度看,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生鼻中隔偏曲导致鼻塞,但对于儿童患者,需谨慎评估,若鼻塞严重影响呼吸、生长发育等情况时才考虑手术;对于成年人,若鼻塞已对生活工作造成较大影响则可考虑。
2.反复鼻出血
鼻中隔偏曲部位的黏膜较薄,受气流等刺激后容易破裂出血,且难以自行止血,经保守治疗鼻出血仍反复发作的患者。不同性别均可发生,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干燥环境、有挖鼻等不良习惯的人群更容易因鼻中隔偏曲出现反复鼻出血。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等的患者,鼻中隔偏曲导致的鼻出血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控制难度,此时更需要考虑手术纠正鼻中隔偏曲以减少鼻出血的发生。
3.引发头痛
偏曲的鼻中隔压迫鼻甲等结构,可引起反射性头痛,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出现,比如长期伏案工作的成年人,鼻中隔偏曲可能加重其头痛症状,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此时手术可能是改善头痛的有效措施。
三、手术方法
1.传统手术方法
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是比较传统的术式。医生会切开鼻中隔一侧的黏膜,分离黏膜瓣,暴露鼻中隔软骨和骨部,将偏曲的部分切除,然后缝合黏膜。这种方法适用于部分鼻中隔偏曲的情况,手术操作有一定的技巧性,需要准确分离黏膜和切除偏曲组织,以达到纠正鼻中隔偏曲的目的。
2.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
借助鼻内镜的清晰视野,手术更精准。医生在鼻内镜引导下,进行黏膜切口,分离黏膜瓣后,对偏曲的软骨、骨组织进行矫正。相比传统手术,鼻内镜下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术后恢复可能更快,能更清晰地观察鼻中隔各部位的情况,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在不同年龄患者中,鼻内镜下手术都可应用,但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鼻腔结构相对较小,操作需要更加精细,要充分考虑对鼻腔正常发育的影响。
四、术后恢复
1.鼻腔填塞与护理
术后通常会进行鼻腔填塞,起到压迫止血、支撑鼻中隔等作用。一般填塞物会在术后1-2天取出。在填塞期间,患者可能会有鼻部胀痛等不适,要避免用力擤鼻等动作,防止填塞物脱出或引起出血。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可能更难配合,需要家长协助做好护理,告知患者避免剧烈活动等。
2.鼻腔黏膜恢复
术后鼻腔黏膜需要一定时间恢复,一般数周内黏膜会逐渐修复。在此期间,要注意保持鼻腔清洁,可使用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等,但要注意冲洗的压力和方法,避免过度冲洗损伤黏膜。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吸烟的患者,术后需要严格戒烟,因为吸烟会影响鼻腔黏膜的血液循环和恢复,不利于术后康复;而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恢复相对更有利。
五、风险与并发症
1.出血
术后早期可能出现鼻腔出血,少量出血可通过局部压迫等处理,若出血较多则需要进一步处理。不同年龄患者都可能发生出血情况,儿童由于活泼好动,相对更易发生术后出血,要密切观察其鼻腔情况。
2.鼻中隔穿孔
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多因手术中切除组织过多或操作不当引起。发生鼻中隔穿孔后可能会出现鼻腔干燥、结痂、鼻塞等症状。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发生鼻中隔穿孔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因为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能力较差,术后恢复相对缓慢,更容易出现并发症。
3.鼻腔粘连
术后鼻腔黏膜可能发生粘连,影响鼻腔通气。不同性别患者都可能出现,在术后恢复过程中,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鼻腔扩张等处理,预防鼻腔粘连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