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根据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可分为慢性稳定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和缺血性心肌病四类,不同类型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各异,特殊人群(老年、糖尿病、妊娠期女性、慢性肾病患者)需注意症状不典型性并加强监测;预防上,一级预防针对无病史但有危险因素人群,二级预防针对已确诊患者,均强调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明确分类有助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患者需配合长期管理。
一、冠心病的分类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分类主要基于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目前国际公认的分类体系包括以下类型,不同分类方式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慢性稳定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
1.1病理特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管腔狭窄程度相对固定(通常狭窄≥50%),心肌供血在静息状态下可代偿,但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因需氧量增加而诱发心绞痛。
1.2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发作频率、诱因和程度相对稳定。
1.3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肥胖等长期累积作用,中老年男性及绝经后女性发病率更高。
2.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2.1病理机制: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导致管腔急性闭塞,心肌供血突然中断,分为以下亚型:
2.1.1不稳定型心绞痛(UA):斑块不稳定但未完全闭塞,心肌缺血呈进行性加重,静息或轻微活动即可诱发,持续时间更长(常>10分钟),心电图可见ST段压低或T波倒置。
2.1.2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冠状动脉部分闭塞,心肌坏死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轻度升高,心电图无ST段抬高。
2.1.3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心肌坏死标志物显著升高,心电图可见ST段弓背向上抬高。
2.2特殊人群风险: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者症状常不典型,可能表现为呼吸困难、恶心呕吐或意识障碍,需警惕漏诊。
3.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
3.1病理基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严重(≥75%),但侧支循环建立或心肌对缺血耐受性增强,患者无典型心绞痛症状。
3.2诊断依赖: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等检查发现心肌缺血证据。
3.3风险:此类患者因缺乏症状预警,突发心肌梗死或猝死风险较高,需定期监测。
4.缺血性心肌病
4.1定义:长期冠心病导致心肌广泛纤维化、心室重构,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
4.2临床表现:活动后气促、下肢水肿、心悸等,心脏超声可见左心室扩大、射血分数降低(<40%)。
4.3治疗重点:除冠脉血运重建外,需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改善心肌重构。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症状常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需加强心电图和心肌标志物监测,避免因漏诊导致延误治疗。
2.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导致疼痛阈值升高,心绞痛可能表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需定期行心脏负荷试验筛查。
3.妊娠期女性:冠心病风险较低,但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或遗传性高脂血症者需谨慎评估,必要时行无创检查(如CTA替代冠状动脉造影)。
4.慢性肾病患者:造影剂可能加重肾功能损伤,需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必要时选择水化治疗或选择不依赖造影剂的检查方法。
三、预防与生活方式干预
1.一级预防:针对无冠心病史但存在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的人群,建议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8mmol/L,每日钠摄入量<2g,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2.二级预防:已确诊冠心病者需严格戒烟、控制体重(BMI18.5~23.9kg/m2),并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冠心病分类的明确有助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患者需根据具体类型配合医生进行长期管理,尤其特殊人群需加强监测与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