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停指妊娠早期胚胎因多种因素发育终止,B超显示无胎心或胚胎萎缩,其发生多与胚胎染色体异常、母体因素及环境暴露有关,可通过自我监测症状、医学检查确认,高危人群需特别关注,发现后应及时就医处理并调整生活方式预防。
一、胎停的医学定义及发生机制
胎停即胚胎停止发育,指妊娠早期胚胎因遗传物质异常、内分泌失调、感染、免疫异常或环境因素等导致发育终止,B超检查显示无胎心搏动或原有胎心消失,胚胎形态不完整或已萎缩。其发生机制多与胚胎染色体异常(占50%~60%)相关,其次为母体因素(如甲状腺功能异常、抗磷脂综合征)及环境暴露(如辐射、化学污染物)。
二、自我监测的典型症状
1.早孕反应突然消失:孕6~12周时,若原本存在的恶心、呕吐、乳房胀痛等症状在1~2天内明显减轻或消失,需警惕胎停可能。研究显示,约30%的胎停患者以早孕反应骤减为首发表现,但需排除饮食调整或心理因素影响。
2.阴道出血或褐色分泌物:约40%的胎停患者会出现无痛性阴道出血,量多呈鲜红色,量少则为褐色分泌物。若出血伴随下腹坠痛或腰酸,提示可能已发生自然流产,需立即就医。
3.基础体温持续下降:对于规律监测基础体温的孕妇,若体温连续3天低于36.5℃(正常妊娠期体温应维持在36.7℃~37.2℃),可能提示黄体功能不足或胚胎停育。
三、医学检查的确认方法
1.B超检查:是确诊胎停的金标准。经阴道B超可更清晰观察胚胎发育情况,重点检查:
1.1.孕囊大小与孕周是否相符:若孕囊平均直径≥25mm未见胚芽,或胚芽长度≥7mm未见胎心搏动,可诊断为胎停。
1.2.胎心搏动:正常妊娠6周后可见原始心管搏动,若复查2次(间隔48小时)仍无胎心,即可确诊。
1.3.胚胎形态:胎停胚胎常表现为孕囊变形、胚芽萎缩或绒毛膜隆起消失。
2.血HCG水平监测:正常妊娠时,血HCG每48小时应增长≥66%。若连续2次检测(间隔48小时)HCG值未上升或下降,结合B超结果可辅助诊断胎停。但需注意,单次HCG下降不能独立作为诊断依据,需结合影像学检查。
3.孕酮水平评估:孕酮<5ng/ml时,胚胎存活可能性极低;孕酮在5~15ng/ml时需密切观察;孕酮>15ng/ml且HCG正常增长时,胚胎存活概率较高。但孕酮水平受个体差异影响,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四、高危人群的特别关注
1.年龄≥35岁的高龄孕妇:因卵子质量下降,染色体异常风险增加,胎停发生率是25岁以下孕妇的2~3倍。建议高龄孕妇在孕6~8周时优先进行B超检查确认胎心。
2.既往有胎停史或复发性流产患者:此类人群再次胎停的风险增加30%~50%,需在确认妊娠后立即进行抗磷脂抗体、甲状腺功能、凝血功能等筛查,并遵医嘱进行预防性治疗。
3.合并慢性疾病者:如未控制的糖尿病(血糖>8.5mmol/L)、甲状腺功能减退(TSH>2.5mIU/L)或高血压(血压>140/90mmHg)患者,胎停风险显著升高。需在孕前将慢性病控制至目标范围,孕期加强监测。
五、发现胎停后的处理原则
1.及时就医确认诊断:切勿自行判断,需通过B超和血HCG复查确认胎停,避免误诊导致不必要的干预。
2.选择合适终止方式:
2.1.药物流产:适用于孕周≤7周且无药物禁忌者,成功率约85%~90%,但需警惕大出血风险。
2.2.手术清宫:适用于孕周>7周或药物流产失败者,需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以降低子宫穿孔、感染等并发症风险。
3.心理支持与后续备孕:胎停后需进行情绪疏导,避免过度自责。建议间隔3~6个月再次妊娠,备孕前需完善遗传咨询、免疫功能检查及宫腔镜检查,以降低再次胎停风险。
六、预防胎停的生活方式建议
1.孕前3个月补充叶酸(0.4~0.8mg/日),可降低神经管缺陷风险,间接减少胎停发生。
2.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铅、汞、苯等重金属,以及X射线、高温环境(如桑拿)。
3.保持适度运动: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改善子宫内膜血流,但需避免剧烈运动。
4.控制体重:孕前BMI应保持在18.5~24.9kg/m2,肥胖(BMI≥28kg/m2)或低体重(BMI<18.5kg/m2)均会增加胎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