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诊断需结合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其检查项目涵盖基础、确诊性、风险评估及不同人群的特殊策略。基础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分别用于捕捉急性心肌缺血特征、评估心脏结构及功能、显示冠状动脉解剖结构;确诊性检查有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用于直接观察病变部位及指导介入治疗;风险评估特殊检查含心肌核素显像、血流储备分数,用于评估心肌灌注及存活情况、测量冠状动脉狭窄对血流影响。不同人群检查策略有别,老年患者优先无创检查,女性患者结合运动试验等提高诊断率,糖尿病患者需结合腔内影像学技术评估。检查前后需注意造影剂相关风险、药物干预及心理支持。检查结果解读与后续管理方面,轻度狭窄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中度狭窄结合功能学检查决定是否干预,重度狭窄或左主干病变优先PCI或CABG。冠心病检查需个体化设计,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一、冠心病的基础检查项目及意义
冠心病诊断需结合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以下为关键检查项目及临床价值:
1.心电图(ECG)
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可捕捉急性心肌缺血或梗死特征性改变(如ST段抬高、T波倒置)。
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可记录24小时内心律失常及短暂性心肌缺血事件,尤其适用于症状不典型患者。
运动负荷试验通过增加心脏负荷诱发缺血,敏感性约60%~70%,但存在禁忌症(如不稳定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
2.心脏超声(超声心动图)
评估心脏结构及功能,检测室壁运动异常、节段性室壁收缩减低等缺血性改变。
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判断心功能状态,LVEF<40%提示预后不良。
3.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
无创检查,通过静脉注射对比剂显示冠状动脉解剖结构,可评估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钙化/非钙化)。
敏感性约95%,特异性约85%,但碘对比剂可能引发过敏反应,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二、冠心病的确诊性检查及适用人群
1.冠状动脉造影(CAG)
金标准检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病变部位、范围及程度,指导介入治疗(如PCI)。
适应症:
典型心绞痛且非侵入性检查提示高危病变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需紧急血运重建
拟行心脏手术前评估
禁忌症:严重出血倾向、未控制的感染、对比剂过敏等。
2.血管内超声(IVUS)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腔内影像学技术,可精确测量斑块负荷、评估纤维帽厚度及易损性,指导复杂病变介入治疗。
三、冠心病风险评估的特殊检查
1.心肌核素显像(SPECT/PET)
通过放射性核素标记药物评估心肌灌注及存活情况,敏感性约85%~90%,但辐射暴露需权衡。
2.血流储备分数(FFR)
介入检查时测量冠状动脉狭窄对血流的影响,FFR≤0.80提示功能学显著狭窄,需干预。
四、不同人群的冠心病检查策略
1.老年患者
合并症多(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需优先选择无创检查(如CTA替代CAG)。
运动负荷试验风险较高,可改用药物负荷试验(如多巴酚丁胺)。
2.女性患者
症状不典型(如胸痛伴呼吸困难),需结合运动试验、心肌核素显像提高诊断率。
微血管性心绞痛常见,需排除冠状动脉痉挛。
3.糖尿病患者
冠状动脉病变多弥漫性,CTA易低估狭窄程度,需结合IVUS/OCT评估。
五、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
1.造影剂相关风险
肾功能不全者(eGFR<60mL/min)需水化治疗,预防造影剂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者禁用含碘造影剂。
2.药物干预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需根据手术类型决定是否停用。
二甲双胍在造影前48小时需暂停,避免乳酸酸中毒。
3.心理支持
检查前充分沟通,缓解焦虑情绪,尤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六、检查结果的解读与后续管理
1.轻度狭窄(<50%)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2.中度狭窄(50%~70%)
需结合功能学检查(如FFR)决定是否干预,长期他汀类药物治疗。
3.重度狭窄(>70%)或左主干病变
优先PCI或CABG,术后规范抗栓治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至少12个月)。
冠心病检查需个体化设计,结合患者年龄、症状、合并症及风险分层综合判断。所有检查均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医疗或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