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心脏泵血功能障碍致心输出量不满足机体代谢需求引发体循环或肺循环淤血及组织灌注不足的综合征病因有心肌病变和心脏负荷过重按受累部位分左心、右心、全心衰竭按发病急缓分急性和慢性左心衰竭主要表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乏力等右心衰竭有体循环淤血表现如水肿、肝大、颈静脉怒张等诊断靠病史体征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BNP检测治疗包含一般、药物、器械治疗特殊人群中老年人用药注意相互作用等儿童心衰多与先心病相关需精准评估治疗方案。
一、定义
心力衰竭是心脏泵血功能出现障碍,致使心输出量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求,进而引发体循环或肺循环淤血,同时伴有组织灌注不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二、病因
1.心肌病变:常见于冠心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炎(病毒等感染引起心肌炎症)等,这些病变会直接损害心肌结构与功能,影响心脏正常泵血。
2.心脏负荷过重:包括压力负荷过重(如高血压,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脏射血时需克服的压力增大)和容量负荷过重(如瓣膜关闭不全,使心脏在舒张或收缩期承受过多血液回流),长期负荷过重会逐步削弱心脏泵血能力。
三、分类
1.按受累心脏部位分类
左心衰竭:主要因左心室射血或充盈功能障碍,导致肺循环淤血,表现为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咳嗽咳痰、乏力等。
右心衰竭:多由左心衰竭发展而来,或因肺源性心脏病等导致右心室负荷过重,出现体循环淤血表现,如水肿(常见于下肢、低垂部位)、肝大、颈静脉怒张等。
全心衰竭:同时存在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的表现。
2.按发病急缓分类
急性心力衰竭:起病急骤,病情进展快,可表现为急性肺水肿等严重情况,患者突发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等。
慢性心力衰竭:起病隐匿,病程较长,常呈进行性发展,患者逐渐出现乏力、活动耐力下降、水肿等表现。
四、症状表现
1.左心衰竭典型症状
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主要的症状,早期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即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出现端坐呼吸(平卧时呼吸困难加重,需采取端坐位减轻)、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睡眠中突然憋醒,被迫坐起)。
咳嗽咳痰:多在劳累或夜间发作,咳嗽时可伴有白色泡沫痰,若并发肺梗死等,可咳出粉红色泡沫痰。
乏力:因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导致全身器官供血供氧不足,患者感到乏力、疲倦。
2.右心衰竭典型症状
体循环淤血表现:出现水肿,多从下肢低垂部位开始,逐渐向上蔓延;肝大且有压痛,长期可导致心源性肝硬化;颈静脉怒张,是右心衰竭较特异的体征,表现为颈部静脉充盈、怒张。
五、诊断方法
1.病史与体征:详细询问患者既往心脏病史、症状发作情况等,通过体格检查发现心脏扩大、肺部啰音、水肿、颈静脉怒张等体征。
2.辅助检查
心电图:可发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异常,有助于明确病因。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力衰竭的重要检查,能评估心脏结构(如心室大小、瓣膜情况)和功能(如射血分数等),射血分数降低是心力衰竭的重要指标之一。
BNP(脑钠肽)及NT-proBNP检测:BNP水平升高提示存在心力衰竭,且对心力衰竭的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六、治疗要点
1.一般治疗:包括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限制钠盐摄入,减轻心脏负荷;根据病情适当限制液体入量等。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减轻水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如卡托普利等,改善心室重构)、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减慢心率,改善心肌重构)等,具体药物需根据患者病情由医生选择。
3.器械治疗: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可考虑植入心脏起搏器(如CRT,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预防心脏性猝死)等,以改善心脏功能和预后。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心力衰竭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且要关注肝肾功能,因老年人器官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药物代谢。同时,需密切观察水肿变化、呼吸困难程度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儿童:儿童心力衰竭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等相关,要特别关注心脏结构发育情况,治疗时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使用不适合低龄儿童的药物,需根据儿童体重、年龄等精准评估治疗方案,密切监测生长发育及心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