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结肠癌
结肠癌是发生在结肠部位的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饮食、运动)、遗传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腹痛、腹部肿块、全身症状等,诊断方法包括粪便隐血试验、结肠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治疗以手术为主结合综合治疗,预防需调整生活方式并定期筛查。
一、结肠癌的定义
结肠癌是发生在结肠部位的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结肠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包括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等部分,结肠癌就是结肠黏膜上皮在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
二、结肠癌的发病因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结肠癌的发病风险逐渐升高。一般来说,50岁以上人群是结肠癌的高发群体。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结肠黏膜的细胞更新、修复机制逐渐衰退,细胞发生异常突变的几率增加。例如,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大部分结肠癌患者的年龄都在50岁以上。
2.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方面: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是结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脂肪饮食会使胆汁酸分泌增加,胆汁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可转化为致癌物质;高蛋白饮食可能会增加肠道内的代谢负担;而低膳食纤维饮食会使粪便通过肠道的时间延长,肠道黏膜与致癌物质接触的时间增加。例如,西方发达国家结肠癌发病率相对较高,与他们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密切相关。
运动方面:缺乏运动的人群患结肠癌的风险相对较高。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及时排出肠道内的致癌物质和废物,缺乏运动则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增加致癌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
3.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综合征会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相关的基因突变,使得结肠黏膜容易发生腺瘤样病变,进而发展为结肠癌。有结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病风险比一般人群要高。
三、结肠癌的临床表现
1.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这是结肠癌常见的早期表现之一。患者可能出现排便次数增多、腹泻、便秘,或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的性状也可能发生改变,如粪便变细、带黏液、脓血便等。例如,有的患者一开始可能只是排便次数比平时略有增加,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黏液脓血便。
2.腹痛:早期腹痛症状多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腹部隐痛、胀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肠梗阻时的剧烈腹痛。例如,肠梗阻导致的腹痛通常较为严重,呈阵发性绞痛,同时伴有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
3.腹部肿块:当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或者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时,可在腹部摸到肿块。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可能伴有一定的压痛。
4.全身症状:患者可能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这是因为肿瘤生长消耗身体能量,并且可能影响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长期慢性失血也会导致贫血。
四、结肠癌的诊断方法
1.粪便隐血试验:是结肠癌筛查的常用方法之一。可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微量血液,阳性结果提示肠道可能有出血性病变,需要进一步检查。
2.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癌最直接、最准确的方法。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情况,发现可疑病变时还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3.影像学检查
钡剂灌肠检查:通过向肠道内注入钡剂,然后进行X线检查,可以了解肠道的形态、有无充盈缺损等情况,对结肠癌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CT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结肠肿瘤的部位、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有无转移等情况,有助于肿瘤的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五、结肠癌的治疗
结肠癌的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同时可结合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手术方式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等情况而定,如根治性手术切除肿瘤及周围组织等。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晚期患者,可通过化疗等方式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六、结肠癌的预防
1.调整生活方式
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例如,每天保证摄入30-50克的膳食纤维,可通过多吃芹菜、苹果等实现。
运动:坚持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以结合一些力量训练。
2.定期筛查:5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癌筛查,如粪便隐血试验、结肠镜检查等。有结肠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应适当提前筛查年龄和增加筛查频率。例如,有结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建议从40岁左右开始进行结肠镜筛查,且每隔3-5年复查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