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长期大量饮酒引发的酒精性肝病,肥胖导致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黄曲霉毒素暴露以及遗传因素等,这些因素通过不同机制影响肝细胞,增加肝癌发生风险,且在不同人群中因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存在差异。
一、病毒性肝炎感染
(一)乙型肝炎病毒(HBV)
全球约50%的肝癌与HBV感染相关。HBV感染后,病毒基因组可整合到宿主肝细胞基因组中,引起宿主细胞基因表达调控异常,导致肝细胞增殖失控,逐渐发展为肝癌。HBV感染呈地方性流行,在一些乙肝高发地区,如非洲部分地区和东南亚部分地区,肝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从年龄角度看,儿童时期感染HBV,若未能有效控制,成年后发生肝癌的风险显著增加;从性别角度,并无明显差异,但HBV感染的流行率可能因地区的生活方式等因素有所不同,比如卫生条件较差、多人共用注射器等情况易导致HBV传播,增加肝癌发生风险。
(二)丙型肝炎病毒(HCV)
HCV感染也是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约15%-25%的肝癌由HCV感染引起。HCV病毒蛋白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肝细胞损伤、炎症反应和纤维化,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可促使肝细胞发生恶变。HCV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输血、共用注射器等,生活方式中不安全性行为也可能传播HCV,进而增加肝癌风险。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HCV,感染后若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随着时间推移,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更易出现肝脏的纤维化、肝硬化等病变,从而增加肝癌发生几率;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在一些特定生活方式下,如静脉药瘾者,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感染HCV的风险都较高,进而增加肝癌风险。
二、酒精性肝病
长期大量饮酒是导致肝癌的重要因素之一。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代谢产物乙醛具有强烈的毒性,可损伤肝细胞DNA,干扰肝细胞的正常功能,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逐渐发展为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最终导致肝癌。男性相对女性可能更容易因长期大量饮酒引发酒精性肝病,因为一般男性饮酒量相对较大。从年龄角度,中青年时期长期大量饮酒,肝脏长期受到酒精的损伤,随着年龄增长,发生酒精性肝病进而发展为肝癌的风险逐渐累积。例如,每天饮酒量超过一定限度(如男性每天饮酒酒精量超过40g,持续5年以上),就会显著增加肝癌的发生风险。
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随着肥胖率的上升,NAFLD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它也是肝癌的潜在危险因素。NAFL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阶段。其发病机制与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脂质代谢紊乱等有关。肥胖是NAFLD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人群中NAFLD的患病率较高,而NAFLD患者中约有10%-30%会发展为肝硬化,进而增加肝癌风险。在性别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但肥胖的发生可能与生活方式相关,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NAFLD,儿童肥胖率的上升也使得儿童NAFLD的发病率增加,儿童期患有NAFLD若未得到有效控制,成年后发生肝癌的风险也会升高。
四、黄曲霉毒素暴露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致癌物质,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常污染玉米、花生、稻米等农作物。人食用了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后,黄曲霉毒素B1等成分可在肝脏内代谢,形成的代谢产物可与肝细胞DNA结合,导致基因突变,引发肝癌。在一些粮食储存条件较差的地区,如气候潮湿的地区,粮食更容易受到黄曲霉毒素污染,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群长期暴露于黄曲霉毒素下,肝癌发生风险明显增加。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暴露于黄曲霉毒素,但儿童由于饮食结构相对单一,若食用了被污染的粮食,受到的影响可能更严重,因为儿童肝脏的解毒代谢功能相对不完善,更容易受到黄曲霉毒素的损伤。
五、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疾病与肝癌的发生相关,如遗传性血色病,患者由于铁代谢异常,体内铁过度沉积,可导致肝脏纤维化、肝硬化,进而增加肝癌风险。此外,家族性肝癌也较为常见,若家族中有肝癌患者,其他家庭成员患肝癌的风险比一般人群高。遗传因素在肝癌发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通常是与上述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导致肝癌的发生。从性别角度,遗传因素导致肝癌的发生并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家族中肝癌患者的性别分布可能会影响家族成员的担忧程度等,但在肝癌发生的机制上,遗传因素本身不区分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