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急性心血管疾病,指主动脉内膜撕裂后血液进入中层形成真假两腔分离,根据Stanford分型可分为A型和B型,A型死亡率更高需紧急手术。其发病机制核心是主动脉中膜退行性变,诱因包括高血压等多种因素。典型症状为突发剧烈胸背部撕裂样疼痛等,影像学检查是确诊关键,D-二聚体等实验室检查有辅助作用。高危人群包括50~70岁人群、有基础疾病者等,预防需生活方式干预、血压管理和遗传咨询。急性期治疗A型需紧急手术,B型稳定期可药物保守治疗或行腔内修复术,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儿童需多学科协作或定期监测,所有患者术后需终身随访,早期诊断与及时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高危人群需加强血压管理、定期筛查,出现症状应立即就医,治疗需个体化制定。
一、心血管主动脉夹层的定义与发病机制
心血管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AD)是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急性心血管疾病,指主动脉内膜撕裂后,血液通过撕裂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真假两腔分离的病理状态。根据Stanford分型,AD可分为A型(累及升主动脉)和B型(仅累及降主动脉),其中A型夹层死亡率更高,需紧急手术干预。
发病机制的核心是主动脉中膜的退行性变,主要诱因包括高血压(占AD患者的70%~90%)、马凡综合征等遗传性结缔组织病、主动脉粥样硬化、妊娠及主动脉外伤等。长期高血压导致主动脉壁中层弹性纤维断裂,形成囊性中层坏死,使主动脉壁易受血流冲击而撕裂。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典型症状
AD患者常表现为突发剧烈胸背部撕裂样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腹部、下肢或颈部,伴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等休克表现。部分患者因主动脉分支受压出现神经症状(如晕厥、偏瘫)或器官缺血(如急性肾衰竭、肠系膜缺血)。
2.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是确诊AD的关键: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达95%以上,可快速明确夹层范围及分支受累情况。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无需造影剂,适用于肾功能不全患者,但检查时间较长。
经胸/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TE/TEE):可评估主动脉根部及升主动脉夹层,但对降主动脉诊断价值有限。
(2)实验室检查:
D-二聚体:AD患者常显著升高,但需结合影像学排除其他疾病。
心肌损伤标志物:部分患者因夹层累及冠状动脉开口导致心肌缺血,需鉴别急性冠脉综合征。
三、高危人群与预防策略
1.高危人群特征
(1)年龄:50~70岁为发病高峰,但马凡综合征患者发病年龄可提前至20~40岁。
(2)性别: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但妊娠相关AD多见于高龄产妇(>35岁)。
(3)基础疾病:高血压未控制、主动脉瓣二叶化畸形、既往主动脉手术史、吸烟史等。
2.预防措施
(1)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避免剧烈运动及情绪激动。
(2)血压管理:高血压患者需严格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优先选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联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
(3)遗传咨询:马凡综合征等家族性遗传病患者需定期行主动脉影像学筛查,妊娠期妇女需加强产检及血压监测。
四、治疗原则与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急性期治疗
(1)A型夹层:需紧急外科手术(如主动脉置换术),24小时内死亡率每小时增加1%~2%。
(2)B型夹层:稳定期可优先选择药物保守治疗(如硝普钠控制血压、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率),复杂病例需行腔内修复术(TEVAR)。
2.特殊人群管理
(1)孕妇:AD合并妊娠需多学科团队(心血管外科、产科、麻醉科)协作,优先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术后需长期随访主动脉直径变化。
(2)老年人: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谨慎选择造影剂,可优先行超声或MRA检查;高龄患者手术风险较高,需综合评估心肺功能及预期寿命。
(3)儿童:马凡综合征患儿需定期监测主动脉根部直径,直径>50mm或增长速度>5mm/年为手术指征。
3.长期随访
所有AD患者术后需终身随访,每6~12个月复查CTA或超声心动图,监测主动脉扩张及假腔血栓化情况。高血压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用药,避免血压波动。
心血管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发病急骤、死亡率高的心血管急症,早期诊断与及时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高危人群需加强血压管理,定期进行主动脉影像学筛查,出现胸背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治疗需根据分型、患者年龄及基础疾病个体化制定,特殊人群需多学科协作保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