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功能不全有呼吸困难(包括劳力性、端坐、夜间阵发性等)、乏力疲倦、水肿(右心主要体循环淤血致下肢等水肿,左心晚期合并右心可体循环水肿)、咳嗽咳痰、尿量变化等常见症状,不同人群(老年人、儿童、女性)症状有特点,其症状与生活方式(高盐、劳累等影响)和病史(基础心脏疾病相关)有关
劳力性呼吸困难:是左心功能不全最早出现的症状,因运动使回心血量增加,左心房压力升高,加重肺淤血。开始仅在剧烈活动或体力劳动后出现呼吸急促,随着心功能不全加重,轻度体力活动甚至休息时也会发生呼吸困难。例如,一些心功能不全患者最初爬几层楼梯就会感到气短,逐渐发展为走平路也气喘。
端坐呼吸:肺淤血达到一定程度时,患者不能平卧,因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多且横膈上抬,呼吸更为困难,患者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也是左心功能不全的典型表现,多在夜间入睡后因突然胸闷、气急而憋醒,被迫坐起,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缓解,重者可伴有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等,这是由于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使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小支气管收缩、肺泡通气量减少,平卧时血液重新分配使肺血量增加等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乏力、疲倦
是心功能不全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是由于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骨骼肌供血供氧减少,导致患者感到全身乏力、疲倦,活动耐力下降。例如,原本能进行的日常活动,如购物、做家务等,现在会明显感觉力不从心。
水肿
右心功能不全: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水肿多从身体低垂部位开始,如足部、踝部,逐渐向上蔓延至全身。最初可能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出现下肢水肿,休息后可减轻,病情加重时可出现全身性水肿,严重者可伴有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例如,右心功能不全患者双下肢可出现凹陷性水肿,用手指按压后局部皮肤会出现凹陷,长时间不恢复。
左心功能不全:主要引起肺循环淤血,一般不出现体循环水肿,但严重左心功能不全晚期合并右心功能不全时,也可出现体循环水肿。
其他症状
咳嗽、咳痰:咳嗽是较早出现的症状,可能与支气管黏膜淤血、肺淤血刺激呼吸道有关,一般为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合并感染时可出现脓性痰。例如,心功能不全患者可能会经常有咳嗽症状,痰量一般不多,呈白色。
尿量变化:早期心功能不全患者可出现夜尿增多,这是因为夜间平卧时静脉回心血量增加,肾血流量也相应增加;病情加重时,肾血流量减少,尿量减少。
不同人群心功能不全症状的特点
老年人
老年人心功能不全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除了上述常见症状外,可能更易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烦躁不安等,这是因为老年人的心脑器官储备功能下降,心功能不全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另外,老年人可能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如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易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例如,一位老年患者可能主要表现为长时间的食欲不佳,家人以为是肠胃问题,而未考虑到心功能不全。
儿童
儿童心功能不全多由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症状与成人有所不同。婴幼儿可能出现喂养困难,吸吮无力,拒食,吃奶时急促喘息,体重不增等。年长儿可表现为活动耐力差,容易疲劳,运动后气促,生长发育迟缓等。例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儿童,在玩耍时很快就会出现呼吸急促、乏力,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持续活动。
女性
女性心功能不全的症状有时可能与月经周期等因素有关,但总体上与男性无本质区别。不过,在妊娠期发生心功能不全时,情况较为特殊,妊娠会增加心脏负担,心功能不全可能导致孕妇出现呼吸困难加重、水肿明显等情况,同时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也会产生影响,需要特别关注孕妇的心脏功能状态以及胎儿的情况。
心功能不全症状与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关系
生活方式:长期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加重心脏负担,容易诱发或加重心功能不全的症状。例如,长期摄入过多盐分的人群,患心功能不全的风险增加,且在已经患有心功能不全时,高盐饮食会使水肿等症状加重。过度劳累、剧烈运动等也会增加心脏负荷,导致心功能不全患者症状加重。而适当的运动训练(在医生指导下)对于心功能不全患者可能有一定益处,有助于改善心功能,但要避免过度运动。
病史:有基础心脏疾病史的人群,如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发生心功能不全的风险较高,且其症状可能与基础疾病相关联。例如,冠心病患者发生心功能不全时,可能会有胸痛等冠心病相关症状与心功能不全症状同时存在的情况;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不全症状可能更具有特异性,与心肌病变的类型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