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炎与牙龈癌在疾病性质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式、预后与并发症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牙龈炎属良性口腔炎症,主要由牙菌斑堆积引发,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无自发性疼痛,诊断依赖临床表现和口腔检查,治疗以去除病因和局部治疗为主,预后良好但易复发;牙龈癌是恶性肿瘤,起源于牙龈上皮细胞,与慢性刺激等因素有关,早期表现为牙龈局部溃疡或肿块,诊断需综合临床、影像学和病理活检,治疗需根据肿瘤分期制定个体化方案,预后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长期吸烟者需注意各自特点。
一、疾病性质与病因区别
1.牙龈炎属于良性口腔炎症性疾病,主要由牙菌斑堆积引发,牙菌斑中的细菌代谢产物刺激牙龈组织,导致局部炎症反应。研究显示,约80%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牙龈炎,与口腔卫生习惯密切相关,如刷牙方式不当、未使用牙线清洁牙缝等。长期吸烟、糖尿病控制不佳、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会加重牙龈炎症状。
2.牙龈癌是恶性肿瘤,起源于牙龈上皮细胞,其发生与慢性刺激、遗传因素、免疫功能低下等有关。长期佩戴不合适假牙、牙齿残根残冠边缘尖锐反复刺激牙龈,是重要的局部诱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牙龈癌在口腔癌中占比约10%~15%,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长期吸烟、饮酒者。
二、临床表现差异
1.牙龈炎表现为牙龈红肿、质地松软,刷牙或咬硬物时易出血,牙龈边缘可出现糜烂或溃疡样改变,但一般无自发性疼痛。患者常因牙龈出血就诊,检查可见牙龈沟加深(正常0.5~2mm,炎症时可达3mm以上),探诊时易出血,但无牙槽骨吸收和牙齿松动。
2.牙龈癌早期可能仅表现为牙龈局部溃疡或肿块,表面不光滑,呈菜花样或火山口样改变,易出血且不易止血。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牙齿松动、移位,甚至脱落,侵犯邻近组织时,可引起张口受限、面部麻木等症状。晚期可发生淋巴结转移,表现为颈部肿块。
三、诊断方法对比
1.牙龈炎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口腔检查,结合探诊出血指数(BOP)和牙龈指数(GI)评估炎症程度。BOP阳性(探诊后出血)是牙龈炎的重要指标,GI根据牙龈颜色、质地、出血情况分为0~3级。必要时可进行牙周探诊深度测量,辅助判断炎症范围。
2.牙龈癌诊断需综合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和病理活检。临床检查发现牙龈溃疡或肿块,影像学检查可评估肿瘤侵犯范围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病理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通过取组织样本进行显微镜下观察,明确肿瘤类型和分化程度。
四、治疗方式不同
1.牙龈炎治疗以去除病因和局部治疗为主,包括专业牙周洁治(洗牙)去除牙菌斑和牙石,指导患者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口腔卫生措施。症状较重者,可局部使用氯己定含漱液等抗菌药物。一般无需全身用药,经规范治疗,炎症可在1~2周内缓解。
2.牙龈癌治疗需根据肿瘤分期制定个体化方案,早期以手术切除为主,包括原发灶切除和颈淋巴清扫术。中晚期患者需联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术切除范围需根据肿瘤大小、侵犯深度确定,术后可能需进行口腔功能重建,如皮瓣修复等。
五、预后与并发症
1.牙龈炎预后良好,及时治疗可完全恢复牙龈健康,但若未彻底去除病因(如牙菌斑持续堆积),易复发。长期慢性牙龈炎可能发展为牙周炎,导致牙槽骨吸收和牙齿松动脱落。
2.牙龈癌预后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60%~70%,中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降低。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并发症,如术后感染、出血、张口受限,放疗可能导致口腔黏膜炎、唾液腺功能受损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牙龈炎多与乳牙龋坏、口腔卫生习惯差有关,治疗以局部清洁和指导刷牙为主,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儿童牙龈癌极为罕见,但需警惕遗传因素影响,如有家族史,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2.孕妇: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易诱发牙龈炎,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加重,治疗以局部清洁和缓解症状为主,避免全身用药。孕妇患牙龈癌需谨慎处理,治疗需综合考虑胎儿安全,必要时需多学科会诊。
3.老年人:老年人牙龈炎常与牙周组织退行性变、全身疾病(如糖尿病)有关,治疗需同时控制全身疾病。老年人患牙龈癌,身体耐受性差,治疗需根据身体状况调整方案,术后恢复较慢,需加强护理。
4.长期吸烟者:吸烟是牙龈炎和牙龈癌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吸烟者牙龈炎发病率高,且炎症更严重。吸烟者患牙龈癌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3倍,治疗期间需严格戒烟,以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