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早期表现可分为消化系统表现、全身表现,不同特殊人群也有不同提示。消化系统表现包括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便血(颜色因出血部位而异,与痔疮便血有别)、腹痛(隐痛或胀痛,部位不固定);全身表现有乏力消瘦(短时间内不明原因体重下降)、贫血(肠道慢性失血所致);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身体机能差、症状易被掩盖,家属要关注并定期带其体检;年轻人发病率上升,要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有症状及时就医;有结肠癌家族史人群患癌风险高,40岁起定期筛查,有早期表现提前检查;患有肠道疾病人群风险高,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复查,有早期表现及时进一步检查。
一、消化系统表现
1.排便习惯改变:这是结肠癌早期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正常的排便习惯因人而异,但如果出现便秘、腹泻,或者两者交替出现的情况,就需要引起注意。例如,原本每天规律排便一次,突然变成几天才排便一次,或者每天排便次数明显增多且粪便稀薄。中老年人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本身就容易出现排便问题,所以更要关注排便习惯的细微变化。而年轻人如果生活不规律、长期熬夜、饮食不健康,也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增加结肠癌发生的风险,一旦出现排便习惯异常,应及时就医排查。
2.便血:便血是结肠癌早期另一个重要的信号。便血的颜色可因出血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果是靠近肛门部位的结肠癌,便血颜色多为鲜红色,常与粪便不混合;而位置较高的结肠癌,便血颜色可能较暗,呈暗红色或黑色,有时还会与粪便混合在一起。痔疮也会导致便血,所以很多人容易将结肠癌便血误认为是痔疮。但痔疮便血通常是在排便后滴出鲜血,而结肠癌便血可能会持续存在,且可能伴有黏液。对于有痔疮病史的人群,当出现与以往不同的便血情况时,不能掉以轻心,要及时进行详细检查。
3.腹痛:早期结肠癌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程度和发作频率因人而异。疼痛部位多不固定,有时在左下腹,有时在右下腹。这种腹痛可能是间歇性的,也可能是持续性的。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度相对较低,可能会忽视一些轻微的腹痛症状。而年轻人如果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可能会将腹痛归咎于饮食不当或压力过大,从而延误病情。因此,无论年龄大小,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尤其是持续时间较长或逐渐加重的腹痛,都应及时就医。
二、全身表现
1.乏力、消瘦:结肠癌早期,由于肿瘤生长消耗身体能量,患者可能会感到乏力,体力不如从前。同时,还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这种消瘦通常是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且没有刻意节食或增加运动量。对于本身就患有慢性疾病、身体较为虚弱的人群,乏力和消瘦的症状可能更容易被忽视。而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在正常饮食和生活状态下出现明显的乏力和消瘦,也需要警惕结肠癌的可能。
2.贫血:肿瘤可能会导致肠道慢性失血,长期失血会引起贫血。患者可能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心慌等症状。贫血会影响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降低身体免疫力。老年人本身就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贫血会加重这些疾病的症状。而女性由于生理期的原因,本身就容易出现贫血,当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加重时,要考虑结肠癌的可能性。
三、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疾病的耐受性和反应能力较差。他们可能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结肠癌的症状可能会被其他疾病的症状掩盖。而且老年人可能存在认知障碍或对就医存在恐惧心理,不愿意主动去医院检查。因此,家属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定期带他们进行体检,当发现老年人出现上述异常表现时,要及时带他们就医。
2.年轻人:虽然结肠癌在年轻人中发病率相对较低,但近年来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年轻人往往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熬夜、大量吸烟、酗酒、高糖高脂饮食等,这些不良习惯会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而且年轻人对自己的身体比较自信,容易忽视一些轻微的症状。因此,年轻人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一旦出现上述可疑症状,不要自行诊断和用药,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3.有结肠癌家族史的人群:有结肠癌家族史的人群患结肠癌的风险比普通人要高。这类人群要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定期进行结肠癌筛查。一般建议从40岁开始,每年进行一次大便潜血检查,每510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如果出现上述早期表现,应提前进行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4.患有肠道疾病的人群:如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等肠道疾病的人群,发生结肠癌的风险较高。他们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进行肠镜复查。一旦出现上述结肠癌早期表现,要及时与医生沟通,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