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晚期胎停虽发生概率低但后果严重,需高度警惕。其症状包括胎动异常、子宫大小与孕周不符、体重增长停滞或下降、阴道出血或分泌物异常、乳房胀痛减轻或消失以及超声检查异常。高危人群如妊娠合并症者、胎儿发育异常者、胎盘功能异常者、感染者及母体免疫异常者需特别关注。诊断需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超声检查及胎儿监护,确诊后应尽快终止妊娠以降低风险,并需行胎盘病理检查明确原因。特殊人群如高龄孕妇、既往胎停史孕妇及多胎妊娠孕妇需加强监测与管理。预防与日常管理方面,应定期产检、自我监测胎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及心理支持,以降低孕晚期胎停风险。
一、孕晚期胎停的症状或征兆
孕晚期胎停(即胎儿在妊娠28周后停止发育)属于严重妊娠并发症,其发生概率较低但需高度警惕。由于孕晚期胎儿已具备一定生存能力,胎停症状与早期胎停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包括以下方面:
1.胎动异常
胎动是反映胎儿宫内状态的重要指标。孕晚期胎停的典型征兆为胎动突然减少或消失,通常表现为:
胎动频率较前明显降低(如24小时内胎动次数<10次)
胎动强度减弱或停止
孕妇自觉腹部“安静”或“无动静”
需注意:孕晚期胎动受胎儿睡眠周期、孕妇体位及活动量影响,若仅短暂胎动减少(如1小时内无胎动)但后续恢复,可能为正常现象。但若胎动持续异常超过12小时,需立即就医。
2.子宫大小与孕周不符
孕晚期胎停后,胎儿停止生长,子宫大小可能停滞于当前孕周甚至缩小。医生通过触诊或超声检查可发现:
宫底高度低于相应孕周标准(如孕32周宫高仅达孕28周水平)
超声测量胎儿双顶径、股骨长等参数无增长
3.体重增长停滞或下降
孕妇体重增长与胎儿发育密切相关。胎停后可能出现:
连续2周体重无增长
体重不增反降(因羊水减少、胎儿萎缩)
4.阴道出血或分泌物异常
部分孕妇可能出现:
少量暗红色或褐色阴道出血(非鲜红色)
分泌物增多、异味或性状改变(可能合并感染)
需注意:孕晚期阴道出血需与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鉴别,需立即行超声检查。
5.乳房胀痛减轻或消失
孕晚期因激素水平变化,乳房持续胀痛。胎停后,雌激素、孕激素水平下降,可能导致:
乳房胀痛缓解
乳汁分泌减少或停止
6.超声检查异常
超声是确诊胎停的金标准,可能表现为:
胎心搏动消失
胎儿颅骨光环变形或塌陷
羊水过少(羊水指数<5cm)
胎盘钙化加重
二、高危人群与风险因素
孕晚期胎停虽不常见,但以下人群需特别警惕:
1.妊娠合并症孕妇:如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抗磷脂综合征等,可能导致胎盘功能减退。
2.胎儿发育异常:如染色体异常、先天性心脏病等,可能于孕晚期出现生长受限或心功能衰竭。
3.胎盘功能异常: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血管瘤等,影响胎儿氧供及营养。
4.感染因素:如宫内感染(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等)、羊膜腔感染等,可能诱发胎停。
5.母体免疫异常: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可能通过免疫机制攻击胎儿。
三、诊断与处理流程
1.诊断步骤:
详细询问病史(胎动变化、出血情况等)
体格检查(宫高、腹围、胎心听诊)
超声检查(确认胎心、胎儿结构及羊水情况)
必要时行胎儿监护(NST、BPP评分)
2.处理原则:
确诊胎停后,需尽快终止妊娠,以降低感染、出血等风险。
终止方式根据孕周、宫颈条件及母体情况选择:
孕周<34周:可尝试促肺成熟后引产
孕周≥34周:直接引产或剖宫产(需结合胎儿及母体状况)
终止后需行胎盘病理检查,明确胎停原因。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高龄孕妇(≥35岁):
孕晚期需加强胎动监测,建议每日固定时间计数胎动。
定期行超声检查,评估胎儿生长及羊水情况。
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者,需严格控制血压、血糖。
2.既往胎停史孕妇:
孕晚期需密切随访,必要时提前住院观察。
避免过度劳累及情绪波动,保持良好心态。
3.多胎妊娠孕妇:
双胎或多胎妊娠发生胎停的风险较高,需加强超声监测。
一胎胎停后,另一胎可能继续存活,需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妊娠。
五、预防与日常管理
1.定期产检:孕晚期每2周产检1次,36周后每周1次,及时发现异常。
2.自我监测:每日计数胎动,记录胎动规律及变化。
3.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摄入。
适量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避免久坐或卧床。
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及过度劳累。
4.心理支持:孕晚期焦虑可能影响胎儿健康,建议与家人沟通,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
孕晚期胎停虽为罕见但严重的情况,孕妇需密切关注胎动变化,定期产检,及时就医。高危人群需加强监测与管理,以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