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产期子痫前期风险评估需从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超声检查等多方面进行。病史评估要关注既往妊娠史(如既往子痫前期病史及严重程度)和基础疾病史(如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史);体格检查中血压(孕前及孕早期血压、血压波动情况)和体重(体重增长速度、孕前BMI)是重要指标;实验室检查涉及蛋白尿(尿常规、UACR)和血液生化指标(血清尿酸、肌酐、肝功能指标);超声检查包括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情况)和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双顶径、腹围等)。高龄孕妇、有家族子痫前期病史孕妇、肥胖孕妇等特殊人群风险评估需更密切关注相关指标并加强监测管理。
一、病史评估
1.既往妊娠史
若既往有子痫前期病史,再次妊娠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显著增加。研究表明,既往有子痫前期的孕妇,复发风险可高达20%-40%。此外,若既往子痫前期发生时孕周较小(如<34周),再次妊娠风险更高。
了解既往子痫前期的严重程度,如是否出现严重高血压、蛋白尿、器官功能损害等情况,严重程度不同再次发病风险和病情严重程度可能不同。
2.基础疾病史
高血压病史:本身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的孕妇,围产期子痫前期风险升高。研究发现,高血压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比无高血压孕妇高2-5倍。
慢性肾脏疾病史:患有慢性肾脏疾病的孕妇,子痫前期发生风险明显增加。肾脏疾病会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导致体内一些代谢产物和体液平衡失调,从而增加子痫前期的发病几率。
糖尿病史: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均高于正常孕妇。糖尿病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等病理生理变化,是增加子痫前期风险的重要因素。
二、体格检查相关指标评估
1.血压
孕前及孕早期血压情况:孕前血压正常,孕早期血压持续升高(如收缩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提示子痫前期风险增加。动态监测血压变化,若血压在孕中晚期进一步升高,风险进一步上升。
血压波动情况:血压波动较大,不稳定的孕妇,子痫前期风险相对较高。因为血压的不稳定会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和器官的血液灌注。
2.体重
体重增长速度:孕中期和孕晚期体重增长过快,每周体重增加超过0.5kg,可能提示子痫前期风险增加。快速的体重增长可能与水钠潴留等因素有关,而水钠潴留是子痫前期病理生理变化的一部分。
孕前体重指数(BMI):孕前BMI≥35的孕妇,围产期子痫前期风险显著升高。肥胖会导致体内脂肪代谢紊乱、炎症反应增加等,进而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增加子痫前期发生风险。
三、实验室检查评估
1.蛋白尿
尿常规检查: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若发现蛋白尿,且蛋白尿持续存在或逐渐增多,提示子痫前期风险增加。一般来说,24小时尿蛋白定量≥0.3g为异常,随着尿蛋白定量升高,风险逐渐增大。
尿蛋白与肌酐比值(UACR):UACR也是评估蛋白尿的重要指标,UACR≥30mg/g提示蛋白尿异常,同样与子痫前期风险相关。
2.血液生化指标
血清尿酸: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常升高,血清尿酸≥360μmol/L可能提示子痫前期风险增加。尿酸升高与血管内皮损伤、尿酸排泄异常等有关。
血清肌酐:血清肌酐水平异常升高可能提示肾脏功能受损,而肾脏功能受损与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血清肌酐升高会增加子痫前期风险。
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子痫前期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肝脏受累情况,与子痫前期病情相关,指标异常提示风险可能升高。
四、超声检查评估
1.子宫动脉血流
孕中期子宫动脉血流阻力:通过超声检查测量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若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增高,如RI≥0.65、PI≥1.3,提示胎盘血流灌注不足,子痫前期风险增加。因为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增高会影响胎盘的血液供应,导致胎盘缺血缺氧,进而引发子痫前期相关病理变化。
2.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胎儿双顶径、腹围等指标:胎儿生长受限(如双顶径、腹围等指标低于相应孕周的第10百分位)时,提示胎盘功能可能存在问题,与子痫前期发生风险相关。胎儿生长受限往往是由于胎盘血流灌注不足等原因导致,而这也是子痫前期的一个重要表现或相关因素。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高龄孕妇(年龄≥35岁),其围产期子痫前期风险本身就高于适龄孕妇,在进行风险评估时要更加密切关注上述各项指标;对于有家族子痫前期病史的孕妇,遗传因素可能增加风险,需综合评估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情况;对于肥胖孕妇,除了关注体重相关指标外,还要更严格监测血压、尿蛋白等情况,因为肥胖带来的多种病理生理改变使其子痫前期风险更高,需要加强孕期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