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病因多样,包括感染性因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关病原菌、病毒感染、特殊病原菌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咽鼓管功能障碍、气压损伤、免疫反应异常)、特殊人群病因特点(儿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及生活方式相关病因(吸烟、过度清洁耳部、游泳相关因素)。
一、感染性因素引发的中耳炎
1.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关病原菌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鼻腔及咽喉部的病原菌可通过咽鼓管逆行进入中耳腔,引发感染性中耳炎。常见病原菌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等,这些细菌在儿童急性中耳炎中的检出率较高。研究显示,约70%的急性中耳炎患儿咽拭子或中耳分泌物中可培养出上述细菌,其中肺炎链球菌占比约30%~40%,流感嗜血杆菌占比约20%~30%。病原菌感染后,中耳黏膜出现充血、水肿,渗出物增多,导致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
1.2.病毒感染引发的中耳炎
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常见呼吸道病毒,可通过直接侵犯中耳黏膜或诱发免疫反应导致中耳炎。病毒感染常与细菌感染并存,约20%~30%的急性中耳炎病例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病毒引起的中耳炎症状相对较轻,但可能增加细菌继发感染的风险,尤其在儿童群体中,病毒感染后1~2周内发生细菌性中耳炎的概率显著升高。
1.3.特殊病原菌感染
结核分枝杆菌、梅毒螺旋体等特殊病原菌也可引发中耳炎,但发生率较低。结核性中耳炎多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其症状包括耳流脓、听力下降及面神经麻痹等。梅毒螺旋体感染引发的中耳炎多与先天性梅毒相关,表现为耳部肉芽肿及骨破坏,需通过血清学检查及病理活检确诊。
二、非感染性因素导致的中耳炎
2.1.咽鼓管功能障碍
咽鼓管是连接中耳腔与鼻咽部的通道,其功能异常可导致中耳负压及液体潴留。常见原因包括腺样体肥大、鼻咽部肿瘤、慢性鼻窦炎等。腺样体肥大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约30%的腺样体肥大患儿可出现分泌性中耳炎,其机制为腺样体阻塞咽鼓管咽口,影响中耳通气及引流。此外,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等鼻部解剖异常也可通过压迫咽鼓管开口导致功能障碍。
2.2.气压损伤
乘飞机、潜水或高压氧治疗时,外界气压急剧变化可导致中耳气压伤。当外界气压高于中耳内压时,鼓膜内陷,黏膜血管扩张,渗出物增多,引发气压性中耳炎。研究显示,约5%~10%的航空旅客在飞行过程中可出现短暂性耳闷、听力下降,其中约1%发展为气压性中耳炎。潜水员因水下气压变化更大,发生率更高,约15%~20%的潜水者曾出现中耳气压伤。
2.3.免疫反应异常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可通过免疫复合物沉积或细胞免疫异常引发中耳炎。这类中耳炎多表现为双侧慢性炎症,伴有耳痛、听力下降及耳部瘙痒,血清学检查可发现自身抗体阳性。此外,过敏反应也可导致中耳黏膜水肿及渗出,约10%~15%的过敏性鼻炎患者合并分泌性中耳炎。
三、特殊人群的中耳炎病因特点
3.1.儿童
儿童因咽鼓管短、平、宽,且免疫系统未完全发育,更易发生中耳炎。研究显示,约80%的儿童在3岁前至少患过一次急性中耳炎,其中约50%为反复发作。喂养姿势不当(如平卧喂奶)可导致乳汁反流至鼻咽部,增加感染风险。此外,儿童腺样体肥大发生率较高,约40%的腺样体肥大患儿合并分泌性中耳炎。
3.2.老年人
老年人因咽鼓管功能退化、免疫力下降及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影响,中耳炎发生率虽低于儿童,但并发症风险更高。糖尿病患者的中耳炎更易发展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且愈合时间延长,可能与高血糖导致微血管病变及免疫功能抑制有关。
3.3.免疫力低下人群
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受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因细胞免疫功能缺陷,易发生机会性感染引发的中耳炎。例如,巨细胞病毒、真菌等病原菌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的感染率显著升高,可导致严重中耳炎甚至颅内并发症。
四、生活方式相关病因
4.1.吸烟
主动吸烟及被动吸烟均可增加中耳炎风险。烟草中的尼古丁及焦油可损伤咽鼓管黏膜纤毛功能,影响中耳通气及引流。研究显示,吸烟者患急性中耳炎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5~2倍,儿童暴露于二手烟环境中的中耳炎发病率也显著升高。
4.2.过度清洁耳部
频繁使用棉签、挖耳勺等工具清洁外耳道,可能损伤外耳道皮肤或推挤耵聍至深部,导致外耳道炎或耵聍栓塞,进而引发中耳炎。约10%~15%的外耳道炎患者因不当清洁行为导致继发中耳感染。
4.3.游泳相关因素
游泳时污水进入外耳道,可能引发外耳道炎,若炎症扩散至中耳,可导致中耳炎。此外,潜水时气压变化未及时平衡,也可引发气压性中耳炎。研究显示,夏季游泳高峰期,儿童中耳炎发病率较其他季节升高约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