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前子痫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有胎盘浅着床等相关因素;临床表现有抽搐、血压升高、蛋白尿、水肿等;高危人群包括年龄过小或过大、有基础疾病、首次怀孕等的孕妇及肥胖、营养不良者;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预防需定期产检、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处理原则为控制抽搐、血压和适时终止妊娠,对母儿健康威胁大,需重视产前检查等环节
一、产前子痫的定义
产前子痫是子痫前期基础上发生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抽搐,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阶段。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以及慢性高血压等,子痫是其中最严重的情况。
二、产前子痫的发病机制
目前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有一些相关因素。胎盘浅着床是重要因素之一,导致胎盘缺血缺氧,释放多种因子进入母体循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如血压升高、蛋白尿、水肿等,当病情进一步发展就可能引发子痫抽搐。
三、产前子痫的临床表现
1.抽搐表现:患者会突然发生全身抽搐,表现为眼球固定、瞳孔放大,瞬即头扭向一侧,牙关紧闭,继而口角及面部肌肉颤动,数秒后发展为全身及四肢肌肉强直,双手紧握,双臂伸直,发生强烈的抽动。抽搐时呼吸暂停,面色青紫,持续1分钟左右抽搐强度减弱,全身肌肉松弛,随即深长吸气,发出鼾声而恢复呼吸。
2.血压变化:血压会显著升高,收缩压可达到160mmHg以上,舒张压往往超过110mmHg。
3.蛋白尿:尿中蛋白含量增加,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超过0.3g,如果病情严重可能会更多。
4.水肿:常见于下肢、眼睑等部位,可表现为凹陷性水肿,即用手指按压水肿部位会出现凹陷,且较长时间不能恢复。
四、产前子痫的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
1.高危人群
年龄因素:年龄过小(<18岁)或过大(≥35岁)的孕妇相对更容易发生产前子痫。年轻孕妇身体各系统对妊娠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差,而高龄孕妇自身存在一些生理机能的变化,如血管弹性等方面的改变,增加了患病风险。
病史因素:有慢性高血压、慢性肾炎、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孕妇,发生产前子痫的风险较高。因为这些基础疾病会影响孕妇的血管、肾脏等功能,妊娠后进一步加重了身体的负担,使得出现子痫前期进而发展为子痫的可能性增加。
妊娠相关因素:首次怀孕的孕妇、多胎妊娠孕妇、葡萄胎患者等,发生产前子痫的几率相对较高。多胎妊娠时胎盘产生的相关因子等增多,对母体的影响更大;葡萄胎患者胎盘异常,也容易引发妊娠相关的高血压等问题。
2.生活方式因素:孕妇如果存在肥胖(体重指数BMI≥30)、营养不良(尤其是缺乏蛋白质、维生素C、E、钙等营养素)等情况,也会增加产前子痫的发生风险。肥胖会导致身体代谢紊乱,影响血管功能;营养不良会使身体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下降,不利于妊娠的顺利进行。
五、产前子痫的诊断
1.根据临床表现:孕妇在妊娠中晚期出现高血压、蛋白尿,随后发生抽搐等表现,高度提示产前子痫。
2.辅助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孕妇的血细胞情况,如是否存在贫血等,一般子痫患者可能会有血细胞比容升高等变化。
肝肾功能检查:查看肝功能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是否升高,肾功能中肌酐、尿素氮等是否异常,子痫患者往往存在肝肾功能受损的情况。
凝血功能检查:了解凝血因子等情况,部分子痫患者可能会出现凝血功能异常。
眼底检查:可观察眼底视网膜的病变情况,子痫患者眼底视网膜可能会有小动脉痉挛、水肿、渗出甚至出血等改变。
六、产前子痫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1.预防
定期产检:孕妇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血压、蛋白尿等异常情况,以便早期干预。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同时控制盐分的摄入,一般建议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6g。
适量运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等,有助于控制体重,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对于高危人群的特殊关注:对于有基础疾病的高危孕妇,要加强产前检查的频率和强度,密切监测血压、尿蛋白等指标,必要时提前住院观察。
2.处理原则
控制抽搐:一旦发生产前子痫,首先要保持孕妇呼吸道通畅,立即给氧,防止窒息。同时尽快使用药物控制抽搐,常用的药物有硫酸镁等。
控制血压: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以保障母体和胎儿的安全,但具体药物的选择和使用要严格遵循医疗规范。
终止妊娠:如果孕周已达到可终止妊娠的阶段,应及时终止妊娠,这是治疗产前子痫的根本措施,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对母儿造成更严重的危害;如果孕周较小,需要在控制病情的同时尽量延长孕周,但要密切评估母儿情况。
产前子痫是妊娠期严重的并发症,对母儿的健康威胁较大,孕妇及家属要充分重视产前检查等环节,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