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齿是否需拔除取决于其生长位置是否正常及功能情况,位置异常智齿可能引发冠周炎、损害邻牙等问题,拔牙前要评估全身健康和口腔局部情况,拔牙后要观察出血、注意饮食,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需根据自身情况综合考量。
一、智齿是否需要拔掉的判断因素
(一)智齿生长位置正常且有正常咬合功能
1.年龄因素:若智齿萌出时位置正常,与对颌牙能建立正常咬合关系,对于成年人而言,一般无需拔除。从牙胚发育角度,成年人牙列基本定型,若智齿位置正、有功能,保留它可维持牙列完整性及正常咀嚼功能。比如,25岁左右人群,智齿萌出位置佳且能正常行使咀嚼功能,就可以保留。
2.性别影响:性别对智齿是否需拔除影响不大,主要还是看智齿自身生长情况。但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若智齿本身有潜在问题,可能因身体激素变化等因素加重不适,需更谨慎评估。
3.生活方式:如果日常饮食以较精细食物为主,对咀嚼功能要求相对没那么高,而智齿位置正常时,保留风险相对较低;但如果是经常需要大量咀嚼硬物的人群,位置正常的智齿能更好发挥作用,保留更有利。
4.病史情况:若既往无口腔疾病史,智齿生长位置正常且有功能,保留智齿一般不会引发旧病复发等问题。但如果有牙周炎等病史,需评估智齿存在是否会加重牙周炎病情,再决定是否拔除。
(二)智齿生长位置异常
1.年龄因素:青少年时期智齿萌出时,若位置异常,如近中阻生、水平阻生等,由于其可能引发冠周炎等问题,且随着年龄增长,炎症反复发作风险增加,相对更建议尽早拔除。比如18-20岁青少年,智齿水平阻生,易导致智齿周围牙龈反复发炎肿痛,影响进食和生活质量,应尽早拔除。
2.性别影响:女性在青春期后激素变化可能使牙龈等组织对局部刺激更敏感,若智齿位置异常,女性可能比男性更易出现智齿周围炎症等问题,需更积极评估是否拔除。
3.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不规律,如经常熬夜、吸烟、饮酒等,会降低机体抵抗力,位置异常的智齿更容易引发冠周炎等感染性疾病,此时更应考虑拔除。
4.病史情况:有口腔颌面部肿瘤家族史或自身曾有口腔相关不良病变史的人群,若智齿位置异常,需格外谨慎评估,因为位置异常的智齿可能成为潜在隐患,增加口腔疾病发生风险,可能需要拔除。
二、智齿位置异常可能带来的问题
(一)引发智齿冠周炎
1.发病机制:智齿部分萌出时,牙冠周围软组织与智齿之间形成盲袋,食物残渣易积存于盲袋内,加上口腔内细菌滋生,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就容易引发冠周炎。例如,青少年智齿萌出阶段,若不注意口腔卫生,就易导致盲袋内细菌感染,引发智齿冠周炎,出现智齿周围牙龈红肿、疼痛,甚至张口受限等症状。
2.对不同人群影响:儿童时期一般智齿还未萌出,较少出现智齿冠周炎;成年人中,男性女性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如前文所述,女性在特殊时期抵抗力下降时更易发病。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更易频繁发作智齿冠周炎。有牙周炎等病史人群,本身口腔局部抵抗力较低,智齿冠周炎发作风险更高。
(二)损害邻牙
1.发生原理:位置异常的智齿,如近中阻生的智齿,会向第二磨牙方向生长,逐渐挤压第二磨牙,导致第二磨牙远中颈部发生龋坏,甚至造成第二磨牙松动等问题。从牙齿排列力学角度,异常生长的智齿产生的力量会破坏邻牙的正常位置关系和牙周支持组织。
2.不同人群表现:对于青少年,邻牙还在发育阶段,智齿位置异常对邻牙的损害可能会影响邻牙的正常发育;成年人邻牙已发育完成,智齿位置异常对邻牙的损害主要是导致邻牙龋坏、松动等,且不同生活方式人群,邻牙受损程度可能因口腔卫生维护情况不同而有差异,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邻牙受损可能更严重。
三、智齿拔除的注意事项
(一)拔牙前评估
1.全身健康状况评估:要进行全面的全身检查,如测量血压、询问心肺功能等。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范围(一般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00mmHg)才可考虑拔牙;有心脏病史的患者,需评估心脏功能是否能耐受拔牙操作,如处于心肌梗死急性期等情况则不宜拔牙。女性患者要避开经期等特殊时期,因为经期凝血功能相对较差,拔牙后出血风险增加。
2.口腔局部情况评估:详细检查智齿周围牙龈情况,有无红肿、脓肿等。若有急性炎症,需先进行抗炎治疗,待炎症消退后再考虑拔牙,否则易导致炎症扩散。
(二)拔牙后护理
1.出血情况观察:拔牙后创口会有少量渗血,一般在1-2天内会逐渐停止。要注意咬紧棉球30-40分钟以帮助止血,24小时内不要刷牙、漱口,避免扰动创口导致出血。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凝血功能相对较弱,更要密切观察出血情况,若出现明显出血不止,需及时就医处理。
2.饮食注意:拔牙后2小时可进食温凉、soft的食物,避免进食过热、过硬食物,以防刺激创口引起出血或加重肿胀。例如,可以进食米粥、鸡蛋羹等。不同年龄人群饮食要求有差异,儿童拔牙后要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食物,避免因食物过硬导致创口损伤;老年人要保证营养摄入,同时注意食物的软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