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指心脏瓣膜关闭时无法完全密合致血液逆流,按受累部位可分为多种类型,常见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病因包括瓣膜结构性病变(如风湿性心脏病、退行性变、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扩大致功能性关闭不全(如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及先天性畸形;临床表现上,轻度可无症状,中重度有活动后心悸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还可能有胸痛等症状,体征有心尖区等杂音、脉压差增大等,辅助检查中超声心动图是诊断金标准,还有心脏磁共振、心血管造影等;治疗原则与方案含一般治疗(控制基础疾病等)、药物治疗(利尿剂等)和手术治疗(瓣膜修复术、置换术、TAVR);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综合评估手术风险,孕妇需多学科评估,儿童与青少年需早期干预并长期随访;预后与随访方面,轻度关闭不全且左心室功能正常者预后较好,中重度伴左心室扩大者预后差,合并并发症时预后恶化,无症状患者每1~2年复查超声心动图,术后患者需定期监测相关指标,诊疗需结合多方面制定个体化方案,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一、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定义与分类
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是指心脏瓣膜(包括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在关闭时无法完全密合,导致血液在心脏收缩或舒张期发生逆流。根据瓣膜受累部位可分为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肺动脉瓣关闭不全,其中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最为常见。该病可由瓣膜本身结构异常(如风湿性心脏病、退行性变)或心脏扩大导致瓣环扩张(如心肌病、心衰)引起,需结合病因和瓣膜受累程度进行分类诊断。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瓣膜结构性病变
风湿性心脏病是发展中国家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主要病因,由链球菌感染后免疫反应导致瓣膜纤维化、增厚及钙化。
退行性变是老年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常见原因,表现为瓣膜胶原纤维断裂、钙化沉积,导致瓣叶僵硬和关闭障碍。
感染性心内膜炎可破坏瓣膜组织,形成赘生物或穿孔,直接导致瓣膜关闭不全。
2.心脏扩大导致功能性关闭不全
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等导致左心室或右心室扩大,瓣环被动扩张,瓣叶无法对合。
长期高血压可引起左心室肥厚和扩张,导致主动脉瓣相对性关闭不全。
3.先天性畸形
二尖瓣前叶裂、主动脉瓣二叶化畸形等先天发育异常,可早期出现关闭不全。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症状
轻度关闭不全可无症状,中重度患者常表现为活动后心悸、呼吸困难、乏力,晚期可出现右心衰竭(下肢水肿、肝大)或左心衰竭(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可能出现胸痛(心肌缺血)、头晕(脑灌注不足)或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2.体征
心尖区可闻及全收缩期杂音(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区可闻及舒张期叹气样杂音(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严重关闭不全可导致脉压差增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出现水冲脉、毛细血管搏动征。
3.辅助检查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金标准,可明确瓣膜形态、活动度、反流程度及心脏结构变化(如左心室扩大)。
心脏磁共振(CMR):用于评估复杂瓣膜病变或合并心肌病时的解剖和功能。
心血管造影:在需同时干预冠状动脉病变时选用,可直观显示反流束。
四、治疗原则与方案
1.一般治疗
控制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延缓瓣膜病变进展。
限制体力活动,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2.药物治疗
利尿剂:减轻体循环淤血症状(如呋塞米)。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改善左心室重构,延缓心衰进展。
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功能。
3.手术治疗
瓣膜修复术:适用于瓣膜结构可修复的患者(如二尖瓣脱垂),保留自身瓣膜功能。
瓣膜置换术:严重瓣膜钙化、无法修复时选用,机械瓣需终身抗凝,生物瓣抗凝时间较短但耐久性较差。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适用于高龄、外科手术风险高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
合并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需综合评估手术风险,优先选择微创介入治疗。
术后抗凝治疗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避免出血并发症。
2.孕妇
轻度关闭不全可定期随访,中重度患者需在多学科团队(心内科、产科、麻醉科)评估下决定是否继续妊娠。
妊娠期高血压可加重瓣膜反流,需严格控制血压。
3.儿童与青少年
先天性瓣膜关闭不全需早期干预,避免影响生长发育。
术后需长期随访,监测瓣膜功能及心脏结构变化。
六、预后与随访
1.预后因素
轻度关闭不全且左心室功能正常者,预后较好;中重度关闭不全伴左心室扩大者,5年生存率显著降低。
合并心房颤动、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时,预后恶化。
2.随访建议
无症状患者每1~2年复查超声心动图,症状加重或心脏扩大时需缩短复查间隔。
术后患者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机械瓣)、瓣膜功能及心功能。
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诊疗需结合病因、瓣膜受累程度及患者整体状况制定个体化方案,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